人民網上海4月21日電 地處申城西北部的桃浦地區曾是上海出名的化工業基地,隨著城市更新改造,這里即將脫胎換骨、面貌一新。但老化工區置換出來的空地土壤里金屬和有機物大量超標,這些毒地成為阻礙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道重重關卡。
作為環境工程“國家隊”的中堅力量,上海建工多年來在污水和污泥處理、供水排水系統、水利水電樞紐、水資源回收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土壤修復、固體廢物處置、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園林景觀等綠色產業上持續發力,其自創的專業水土聯動修復技術為桃浦這塊老化工基地找到了一個節本增效的“排毒”方案。
以正在開展土壤修復的上海桃浦603地塊為例,這是目前上海地區污染體量最大、治理難度最高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項目。其場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修復工作量包括21萬立方米污染土、13萬立方米污染水,它們最大污染深度達14米,含有多種污染物質。
為了將修復后的土壤和地下水分別達到一類居住用地和納管排放標準,上海建工園林集團旗下琸域環境公司以完善的環境工程服務體系,正在為這塊地的修復提供強大的技術和管理支持。
技術方面,琸域環境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的污染地下水抽提處理系統,根據污水體量、污染特點進行定制化設計和組裝,設備占地小,反應效率高,拆裝便捷,能有效控制二次污染,修復后的地下水可直接納管排放。
大型高速異位土壤處理設備是當前國內技術最先進、混合攪拌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體化設備。由計算機控制,可實現固態和液態化學藥劑的自動添加,每小時最大處理量可達400噸污染土壤。
地下開挖出來的污染土壤,首先由土壤篩分機進行篩分,小于60毫米的土壤顆粒會被傳送帶進入自動連續型混合攪拌設備,攪拌后進入土壤養護區的大棚內部繼續反應,最終通入大棚外的尾氣凈化裝置進行進一步處理,修復后的土壤達一類用地(居住用地)用土標準。大石塊等雜質被淘汰,等待后續單獨處理。
為了更好地開展污染防治工作,不斷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上海建工以點帶面,整體布局,在項目運行中綜合考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規劃用地功能、區域環境條件及地塊開發進程等因素,因地制宜建立“修復工廠”,全過程服務于整個規劃區域的整治開發,對周邊區域的污染土壤進行集中修復,實現資源化安全再利用和就地消納。
在“修復工廠”內集中建立的污染土壤修復大棚,專門用來接收桃浦工業區內多個污染地塊的污染土壤,進行集中管理處置。這種集中化修復治理模式的有效推行,節省了修復成本,提升了修復效率,降低了二次污染風險,進一步促進了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
此外,上海建工發揮多年來積累的強大工程總承包管理優勢,開發了行業領先的全過程數字化智慧管控平臺,推動桃浦環境修復項目全過程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升級。
平臺猶如“工地大腦”,集BIM技術、GIS系統、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一體,結合現有HSE管理體系,平臺將在現實環境下采集到的工程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分析,提供過程趨勢預測及決策指引,實現了對“修復工廠”的可視化、智能化管理,建立起了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項目信息化生態圈。
有了“工地大腦”,項目管理團隊及業主可以通過大屏決策端、后臺管理端及移動協同端實時便捷地了解土壤修復與水處理進展情況、人員信息、視頻監控信息、風險信息、運輸車輛信息等各類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平臺支持多種監測設備的接入并提供預警機制,例如現場環境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揮發性有機物、惡臭、揚塵、噪音、風速、溫度、濕度等指標,一旦超標立即自動進入多級預報警推送協同處理機制。這既有助于提高土壤修復效率、降低安全風險,又實現了綠色建造和生態建造。可以說平臺不僅改變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復領域傳統的施工理念和方式,更推動了環境修復全過程數字化的建設進程。
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艱巨性,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很難恢復,需要通過系統化的土壤修復施工來達到消除污染的目的,因此修復業務涉及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方案設計、修復工程施工與后期評估及修復藥劑研發。
上海建工緊密對接國家土壤治理需求,牢牢把握前沿技術方向,在污染場地環境調查與修復領域深耕細作。目前,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土壤修復專業團隊,并在系統開展土壤環境保護全過程技術研究與技術儲備,配備專業化的技術裝備,提供污染場地修復“全過程”服務等各個維度同步發力,推動國內土壤環保行業發展。至今,在全國范圍內完成調查評估、修復方案編制項目700余項,實施修復工程20多項。(沈文敏、陳祺彬、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