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是“能呼吸”的生態花園,地表是“超能喝”的透水鋪裝,室內外都由建筑版“樂高”積木拼成,論顏值,有“官方認定”的全國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論品質,不輸眾多商品房,這一坐落于南京的裝配式保障房——南京丁家莊保障房,正是出自中建二局華東公司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之手。成立10年來,這一工作室深研裝配式技術,成為我國首個以裝配式為主攻方向的全國示范性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并接連打造了南京上坊保障房、南京丁家莊保障房兩座“魯班獎”裝配式保障房,成為我國裝配式技術領域的“領路人”。
7月3日,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舉辦的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推進會暨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成果發布會上,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裝配式技術成果集中亮相,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之年貢獻“裝配”智慧。
10年“升級”路,成就裝配“全能王”
如果說南京上坊保障房是工作室對裝配式技術的第一次成功探索,那么如今的南京丁家莊保障房和百水保障房,則將裝配式技術應用推上了新高。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密集承載著這一個個裝配夢想的落地生花。
10年前,當中建二局將采用裝配式技術建設上坊保障房項目的消息傳出,許多老百姓卻是提心吊膽,“拼起來的房子能結實嗎?”在一片質疑聲中,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開始“啟程”。
為避免國外傳統的“后吊裝法”造成的質量通病,經過3個月的摸索、實驗,工作室進行創造性“革新”,不僅成功完成了全預制結構構件柱、梁、板、樓梯等的吊裝工作,還打破國外通常采用的“先現澆結構,再進行PC構件吊裝”的藩籬,讓工程質量與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不增反減。上坊保障房項目6-05棟住宅作為當時全國已建成的框架結構中高度最高、預制率最高的工程,榮膺“魯班獎”、詹天佑獎優秀住宅小區金獎。
有了在上坊保障房積累下的經驗,工作室決定將“搭積木”蓋房的經驗進行再次“升級”,打造從里到外,實打實的“樂高房”!
在南京丁家莊保障房,拼裝的“積木”不僅限于梁、墻、疊合樓板、陽臺、樓梯等構件,對室內裝修也充分采用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每套房子都采用了地面、墻面、吊頂、套裝門、快裝給水、薄法排水、衛浴、廚房八大集成系統,簡單來說,就是這些裝修原材料全部在工廠制成部品,現場像組裝汽車一樣進行組合安裝,項目隔墻、廚房、衛生間、欄桿裝配率達到了100%。裝配化裝修的應用,徹底“告別”了水泥砂漿的干法作業,這樣一來,還杜絕了傳統裝修中瓷磚空鼓、開裂等質量通病。傳統裝修需近3個月的施工工期,采用裝配化裝修只需三四個工人,10天即可完工,大大提高了“成品房”交付的整體進度。
43項專利,技術“聯手”領跑國際
全國各地一年蓋房所用的木模,足以讓2萬公頃森林從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消失。為了使裝配式創效成果實現最佳,工作室將裝配式技術與鋁模應用、BIM技術等“聯手”,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丁家莊二期保障房項目在近10萬平米的A28地塊將全部采用鋁合金模板施工,鋁合金模板不使用樹木,且自重輕、承載力高,所有模板均在工廠完成加工再運輸至施工現場,施工環境安全、干凈、整潔,且二次回收價值達30%,建筑垃圾可減少近90%。該項目也成為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出臺后,全國第一個獲此榮譽的保障房。
通過深化設計,項目將外窗企口、陽臺欄板、滴水線壓條、門過梁等與結構一次性澆筑,免去了抹灰程序,比木模板每層減少了11個工日,并節省了抹灰所占用的房屋面積,使房屋空間在高度和寬度上各增加近4厘米,這也無形中提升了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
在百水保障房建造過程中,工作室將BIM施工模擬技術與裝配式建筑相結合,通過BIM一體化設計技術、BIM工廠生產技術和BIM現場裝配技術的應用,實現項目進度、施工方案、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數字化、精細化和可視化管理。項目目前有3棟樓已封頂,每棟樓節省約2個月工期,共計19棟住宅樓,預計產生經濟效益485萬元,節約木材約90%,節約水泥約20%
截止目前,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已累計獲得專利43項,省級工法4項,標準圖集3本,《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關鍵檢測技術研究》等2項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住宅產業化全預制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綜合施工技術》被鑒為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
初心不改,助推建筑產業升級
創新成果亮相城博會、住博會,飛向“雙創”博覽會、中日韓國際論壇,從啟程時的“同行者寥寥”到現如今的“火爆圍觀”,對蘇憲新勞模創新工作室來說,精益建造的“匠心精神”和助推產業升級的初心始終未曾動搖。
作為工作室的帶頭人,蘇憲新常對成員們說,“遇到挑戰是工作室的常態,迎難而上才是應對的姿態!闭蛉绱耍ぷ魇也诺靡猿阶晕,翻越過裝配式技術領域一個又一個“高峰”。
目前,工作室現已衍生為多個科技攻關團隊——南京FMC汽車廠房、百水保障房、南京地鐵小鎮工作室、南京綠洲保障房等,工作室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為擁有500余人的“智囊團”。其中提升至部門經理及以上的26人,項目經理9人,培養國家級勞模1人,省部級勞模2人,地市級勞模3人,企業勞模4人,公司級裝配式專家3人。
工作室對裝配式技術的大力推廣運用,對工人而言也無疑是一次重要“轉型”與素質“再造”。崗位能力的升級,讓工人們不再只是停留于簡單的現場砌筑、抹灰、鋼筋綁扎等等,而是真正擁有技術“硬實力”。如今,項目已培養各崗位裝配式建筑工人約1500名,系統完善的培訓和豐富的“實戰”經驗,讓工友們實現了從農民工到新型“產業工人”的“飛躍”!案赏暌粋項目下一個去哪”這樣的顧慮沒有了,率先掌握了裝配式施工技術,讓工人們的“底氣”更足了。
面向“新時代”,工作室也將堅持與時偕行,秉承“工匠精神”,以“創新”為驅動,以“科技”為支撐,以現代建筑產業化和培養產業化工人為己任,與百姓的幸福相守相伴,為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繼續前進。(郝帥 楊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