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卓健教授團隊主持編纂的《共享單車城市空間品質績效研究》白皮書在上海正式發布。作為首份以上海為城市研究樣本的研究報告,卓健教授團隊通過對共享單車綜合績效的評估后指出,當前共享單車的交通績效、經濟績效、生態績效已非常顯著,并且在城市單車交通的后共享時代,行業格局已回歸理性,公共管理及時補位,智慧技術支撐著運維的可持續性。
白皮書中指出,以上海主城區為例,在工作日共享單車騎行峰值時段基本與上海市交通通勤高峰時段相同,這說明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市民在城市交通高峰時段通勤方式之一,較大程度緩解了交通壓力。在工作日期間,上海市共享單車密度較高的區域有多個,呈現多中心分布的特征,這表明在解決城市多區域出行需求起到關鍵作用。卓健認為,共享單車作為我國城市交通出行解決方案之一將長期存在,因此加強政策引導顯得愈發重要。
當日,共享兩輪出行可持續發展座談會也同時召開。會上,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表示,自行車和步行是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平時可起到替代小汽車出行;戰時擔當防疫重任,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出行環境。“此次疫情更是令人意識到,地鐵、公交一旦停運或限流,整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就處于癱瘓狀態。”他建議,充分利用好共享兩輪,并重視其對綠色健康城市發展的價值。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戰略規劃部副部長尹志芳指出,國內已有不少城市以實際行動利用共享兩輪推動城市交通發展。據其統計,截至6月底,涉及26個省76個城市出臺共享單車實施意見或管理辦法,17個城市出臺考核辦法,另外至少已有20多個城市將共享單車定位為城市綠色交通系統或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組成部分,或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補充。此外,她認為數字化技術推動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時間窗口已經到來,而高質量發展、轉型設計必須通過數字化來實現。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認為,共享兩輪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業態,應該多總結國內一些城市管理共享電動車的優秀經驗,實現多方共贏。他還認為,除了共享單車3.0時代,或許可以探討的是,共享單車應如何進入行業、企業、政府和用戶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4.0時代。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及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以廣深共享出行準入為例,闡釋政府如何通過創新制度供給,破解共治難題。如提出可建立完善的運營企業服務考核標準體系定期實施考核,在此基礎上根據運營企業資質分配運營車輛額度,并根據服務考核表現進行動態調整;針對服務質量考核不達標的企業,一線城市合理的退出機制有助于淘汰低服務質量企業和違規運營企業。
哈啰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發言
哈啰出行執行總裁李開逐指出,共享兩輪行業是一個典型的獨木難成林的行業,也是企業和政府目標越來越趨同的行業。因此不僅需要企業先進的技術,也要讓市場、企業、市民深度參與并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和和配套措施,激活社會共治力。因此他建議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產生良性互動、化學反應,通過政策引導市民、企業、政府三方共治,更好地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
與會嘉賓認為,政企可進一步加強合作聯動,企業可與政府共享出行軌跡、熱力區域等騎行數據信息,為政府優化共享單車管理模式、建立慢行交通系統提供科學、合理依據,從而實現政企合作規劃騎行配套公共設施建設,優化城市交通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