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校有268名學生選擇了減少米飯量。通過計算,學校每日在大米的用量上,可以減少大約2000克,每月就可以減少近45000克。
今天(9月1日)是上海150余萬中小學生開學的第一天,告別“舌尖上的浪費”,從“光盤行動”開始。今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去學校實地采訪。開學第一餐,午餐怎樣吃?
滬上一些學校為“光盤不浪費”動足腦筋。考慮到個別孩子胃口小、吃不完,新學期,武寧路小學采取了“按需取飯”的方式,在人性化的舉措中,融入食育教育和勞動教育。
【紅黃綠三色標簽按需取飯】
五(3)班教室里,午餐前,班主任錢文蓮開啟了10分鐘的餐前教育。從種子變成大米,需要經過浸泡、播種、扯秧、拋秧、插秧、抽穗等階段。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耳熟能詳的《憫農》不陌生,但大家真的了解盤中之餐背后的故事嗎?錢老師開啟了一段小視頻,帶著孩子跟著“稻谷的一生”,了解如何從種子變為成熟的稻谷,最終成為白花花的大米,感受糧食來之不易。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10分鐘的餐前食育教育,“干貨”滿滿。“暑期歸來,小胖墩多了。假期宅在家里懶洋洋不愛動,身體消耗也會慢慢變小,胃口自然不好;零食吃多了,吃不下正餐,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糧食的浪費。”錢老師說,“光盤不浪費,但節約糧食,不等于節食減肥。”有些同學挑食,不愛運動胃口小,怎么辦?“多運動,就能多吃了!”“長身體的時候,多跑步才能光盤!”……講臺下,回答聲此起彼伏。新學期,食堂營養師還計算了午餐第一餐的能量、蛋白質和脂肪配比,照顧到小朋友喜愛的口味,避免挑食而浪費。
11時30分,香噴噴的飯菜送到教室門口。記者看到,開學第一餐特別豐盛:彩椒杏鮑菇蝦仁、香炸豬排、番茄炒蛋,還有炒時蔬、卡通包、白菜貢丸湯……如何讓孩子吃飽、吃得營養,又不浪費?與往年不同的是,新學期的新舉措以紅、黃、綠三色標簽在飯盒蓋上加以區分三類飯量,方便學生按需取飯。紅色標簽的飯盒里是65克,綠色標簽是55克,黃色標簽則是45克。
坐在第一排的吳意揚同學今天選擇了黃色標簽的45克飯量:“我吃得少,又吃得慢,全家商量后,決定飯量減少,把菜全部吃飯。”毛琪涵胃口大,選擇了兩份65克的飯量。根據前期調查,今天班上有7位同學選擇減少飯量至45克,另有3個男孩消耗大,提出額外增加飯量。“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同學,學校會根據需要給班級增加一個米飯餐盒,讓孩子各有所需。”
打開飯包,鋪好餐墊,錢老師給小伙伴們挨個盛湯。第一天飯菜可口,大家吃得很快,不一會兒就紛紛光盤了。12時,校園廣播響起了歡快的樂曲《我有一雙勤勞的手》,同學們打掃整理完桌子,走出教室玩耍。
【“光盤行動”中的這道數學題】
“‘按需取飯’的主要目的是不浪費糧食,而不是純粹‘少吃’,每頓午餐的菜量都是根據每日營養搭配。”武寧路小學特級校長孫納新強調。
人性化的“按需取飯”,是在保證葷菜、素菜、點心的品種和數量不變的前提下,按照45克、55克、65克三種不同類別的飯量,分別用黃、綠、紅三色標簽在飯盒蓋上加以區分。開學前夕,家長根據孩子真實的胃口進行選擇,以便開學后食堂及時調整安排。
節約糧食的“光盤行動”倡議中,也蘊含了一道“數學題”。開學前夕,全校1298名學生家長通過家校溝通“曉黑板”平臺收到一份調查問卷,進行午餐米飯量預測統計。問卷在每日餐標55克米飯的基礎上,增加了45克、65克以及特殊需求多個選項。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全校有268名學生選擇了減少米飯量。通過計算,學校每日在大米的用量上,可以減少大約2000克,每月就可以減少近45000克。“試行一個月后,學校還將再次進行調查,根據需求進一步調整。”相關負責人說。
【“食育教育”避免挑食浪費】
節約糧食,從娃娃抓起,從餐桌抓起,家長們怎么看?一位家委會家長說,孩子在長身體時,該吃的還是要吃,關鍵是如何吃飽、吃好又不浪費。“寧可飯量先少一點,每天中午確保把菜先吃完。”也有家長覺得,每頓吃多少,因人而異。先進行問卷調查,方便之后不斷調整,也不至于孩子吃不下而造成浪費。備用的特殊需要米飯飯盒,可根據孩子每天身體實際狀況,增加當天更為靈活的選擇,當然也希望食堂燒得更美味可口。更多家長感到,現在孩子普遍生活條件較好,祖輩寵愛,有的孩子挑食現象嚴重,才導致浪費,食育教育很有必要。比如老師參與陪餐,也鼓勵家長體驗陪餐,加強家校溝通,了解伙食的同時共同推進食育教育、節儉不浪費。
其實,早在暑假,學校線上班會課就把“節約”作為主題教育內容,讓“珍惜”二字深入人心。外出聚餐飯店餐桌上,總會出現剩飯剩菜,在外用餐避免浪費方法很簡單,做到按需點餐不隨意,吃多少、點多少;若是多,就打包。同樣在家里,規劃好食譜,按需購買,吃得新鮮還不浪費。吃多少、買多少、燒多少,在家也營造節約光榮。
糧食來之不易,節約從你我做起。開學了,學校還將繼續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讓節約意識滲透到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