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大江東︱合唱刷屏,這群“少年”用生命告白祖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馬作鵬

2021年02月10日17:47  來源:全國黨媒
 

大江東圖片.jpg

一個平均年齡74歲的合唱團,最近刷屏網絡。

2月4日的央視網絡春晚,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一曲《少年》感動國人。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老人們挽起袖子,青春在歌聲中洋溢。高潮部分,兩鬢斑白的指揮還轉身跳起了“騎馬舞”。

藝術團由清華大學校友組成,來自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土木工程、水力發電、船舶、航空航天,包括將軍、教授、高工……

老人們在央視節目現場。(清華校友總會微信公眾號)

網友們淚目了!這是真正的國之棟梁,真正的偶像天團。

老人們唱了三首歌:《同一首歌》《少年》和《祖國不會忘記》。三首歌,唱出了為祖國奮斗的青春年華。

往事,愛情如歌,奉獻如昨

大喇叭、自行車鈴和手風琴,伴著他們的青春。

藝術團團長劉西拉,是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一同登臺的妻子陳陳,是同校的電氣工程系教授

他們的愛情始于音樂。陳陳7歲彈琴,后來在上海中學生課余藝術團是小有名氣的鋼琴手。1956年以數理化三科滿分奪得華東六省高考理科狀元,考進清華大學電機系。

上世紀50年代,夫妻倆都參加了清華大學學生樂隊。每周六晚,他們都在音樂室練琴。陳陳強在節奏,劉西拉強在音樂理解,配合默契。

劉西拉、陳陳二位學術伉儷合影。(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有一次,陳陳彈了《F大調第二浪漫曲》,問劉西拉怎么理解。他說:“樂曲中間有不安分的情緒。”她又讓他唱了一支抒情的歌,她伴奏。這晚,他們還談了“別的”——這一天是9月3日。

這年冬天,劉西拉獨奏音樂會演出成功,他們之間也確定了“關系”。5年后更有意選在9月3日結婚。

畢業后,兩人被分配至四川工作,后來經選拔成為改革開放后一機部首批公派留美訪問學者,是普渡大學第一對中國大陸來的研究生夫妻。1985年,兩人獲博士學位,當即選擇回國,又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公派留美博士第一對回國的夫妻。

藝術團還有一對“將軍伉儷”。

張利興1959年考入清華工程物理系,1965年畢業于工程化學系放射化學專業。長期從事國防科研,1998年被中央軍委授少將軍銜。朱鳳蓉于1959年入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一年后也入學清華工程物理系,1966年畢業后一直從事國防科研,2000年被授少將軍銜。

張利興、朱鳳蓉是“將軍伉儷”。(寶山區教育局供圖)

畢業后,他們先后來到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實踐“兩彈一星”精神,一輩子奉獻國防。

2001年,在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慶祝大會上,朱鳳蓉將軍作為杰出校友代表發言:“我們是從清華畢業的極普通的學生,僅僅因為我們投身到了一個偉大的事業中,僅僅因為我們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才體現了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飛翔,改造世界,陶冶心靈

藝術團中年紀最大的,是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程不時。

91歲的他,1930年出生于湖南醴陵。1947年,清華招生說明會吸引了他——一架漂亮的白色小飛機降落在這所學校的操場上。

“就是它了。”清華是當時中國最早擁有航空系的大學。

1947年的清華大學管弦樂隊,左一為程不時(央視紀錄微信公眾號)

程不時對媒體說,“我有兩種興趣:一是工科的,很縝密的理性思維,用它來改造世界,是我從小喜歡、一直專注的事業;我又非常醉心文學和藝術,陶冶凈化我的心靈,是終身愛好。”

他成了清華大學管弦樂隊第一小提琴手和指揮。

2015年6月,拉了60多年小提琴的程不時,還與其他科學家一起,在上海科學會堂前上演了一場名為“中外電影經典名曲欣賞之夜”的草地音樂會。

白發壯志,如今化作一曲《少年》,簡單質樸,動人心弦。

少年的他們,在一個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時代。物質極度匱乏,音符依然美麗。2020年,一部關于他們的紀錄片《往事如歌》在央視播出。

相聚,見證熱愛,分享快樂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

風華正茂時,與共和國一同經歷風雨滄桑。共和國繁榮昌盛后,他們默默走向幕后。熱愛祖國的激情,仍在每根毛細血管蔓延。

“我們這個事業,決定了我們是在大漠奮力地拼搏,在戈壁默默地生活。我們干的是驚天動地的事,做的是隱姓埋名的人。” 上海市吳淞中學1959屆校友張利興,長年從事核試驗,曾在央視節目中這樣自我介紹。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一聲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其中有“隱姓埋名”于新疆馬蘭的張利興、朱鳳蓉的智慧和汗水。青春奉獻給大漠深處的核彈基地,退休幾年后才重返上海。

張利興、朱鳳蓉夫婦講述報國故事。(寶山區教育局供圖)

2017年3月,這對夫婦回到母校吳淞中學,分享一路艱辛:“當年最苦的是,面前許許多多科研難題,又缺乏資料,因為國外對我們封鎖啊!要查資料,就要坐一天汽車,再坐三天四夜火車趕到北京。通過大家的艱苦努力,終于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我們的核武器事業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2018年,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拍攝了微電影《祖國在召喚》,講述了二人扎根核試驗基地60年的點點滴滴,在寶山乃至上海教育界不脛而走。

2017年5月5日,上海。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程不時是首飛儀式年齡最大的出席者。從幼年的飛機夢,到中國第一代民用大飛機運—10副總設計師,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航空事業。

新中國百廢待興,程不時1951年加入祖國建設隊伍。7年后,他負責總體設計的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劃過天空。后來,他從軍機轉向民用飛機。1980年,他參與設計的我國首架噴氣式客機——運—10首飛成功。

程不時在C919首飛現場。(《騰飛之歌—一個飛機設計師的回憶》插圖)

2018年,他的自傳《騰飛之歌——一個飛機設計師的回憶》出版,實現國產飛機夢的一路荊棘,躍然紙上。

幼時,他家住漢陽機場邊,常常仰頭目送飛機遠去,無限向往。他說:“飛行展現出的那種神秘能力,表達出的那種昂揚的意境,使我渴望接近這種能飛的機器,哪怕摸一摸也是福氣。”

盧溝橋事變后,程母帶著他和弟妹們奔走避難。飛機掠過國土,涂著膏藥旗的戰機顯得格外猙獰。“少年的經歷,磨礪了我的性格,使我樹立了要為中國人設計飛機的志向……注定了我一生與航空事業的不解之緣。”他在書中寫道。

1951年,程不時畢業后參與設計新中國第一批航空工廠,為中國打造自己的飛機。

7年后,殲教—1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進入噴氣式時代。這一年,他負責總體設計的三款飛機——殲教—1、初教—6、勤工號先后升空。1959年參與設計的超音速強擊機強—5也翱翔藍天。此后參與的“運—10”項目,填補了中國大型客機研制的空白。

2001年,72歲的程不時應邀參加由初教—6飛機編隊進行的飛行表演,這是他27歲時設計的飛機,這款機型在美國賣出了200多架。

程不時埋頭研究國產飛機之時,劉西拉、陳陳伉儷于1985年獲博士學位歸國。

很多人不理解,厚厚一摞工作錄用的面試通知,為什么留不住他們?回國轉機,都有人提醒:“反悔還來得及!”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祖國需要我。”劉西拉的父親,當年也做過同樣的選擇。

回國后,劉西拉將全部精力傾注教育。橋梁、塔、居住用建筑等都屬于土木工程范疇,土木工程師負責確保其建筑安全。他反復對學生強調:一名出色的土木工程師,除了具備基本專業知識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感,對自己設計的每一幢建筑終身負責!

劉西拉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年逾八十,碩果累累,他們依然堅守教學一線。

劉西拉說:“為什么我們這群老人愛聚在一起唱歌?我們的心里有一種愛,愛祖國,愛人民。因為愛,我們奉獻自己寶貴的一生,因為奉獻,我們得到了很多快樂。今天我們相聚,是重新分享這些快樂的!”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