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白富美在商場偷卸妝液被抓
被劍橋錄取的女孩得了進食障礙
精神科醫生說——
這類成癮成癖多多少少都會有童年的影子
杭州江干法院前兩天判了一個盜竊案,案值不大,罪犯在杭州大廈偷化妝品。
案子有兩個點比較意外,一是“伸手被捉”的是個年輕的舞蹈老師,收入豐厚,不是為了錢;第二,經鑒定,她患有病理性偷竊,即所謂的“偷竊癖”。
最后因為是“偷竊癖”,法院認定其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依法輕判,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并處罰金。
做鑒定的是浙江省立同德司法鑒定所,馬永春主任參與了鑒定,他同時也是省立同德醫院心身二科主任,畢業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從事精神科臨床及科研工作十余年。
近日,本報記者約了馬永春,從那個年輕的舞蹈老師聊起,聊起了各種“癖”。
伸手、得手這個環節,釋放了她本身的壓力
我們暫且叫她“小伊”,25歲,很美。結婚兩年,孩子尚小。
小伊是舞蹈老師,收入很好。那天她是在杭州大廈偷卸妝液被抓。警方一查就有點數了,這不是她第一次偷,也不是她第一次被抓,之前因偷竊小物件被法院判處過拘役和罰金。
她跟警察說:我控制不住。
小伊被送到省立同德司法鑒定所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馬永春說,小伊是一個很典型的病理性偷竊患者。跟精神病學所認識的“通常這一類精神癖與童年經歷密不可分”也吻合。
現在人前的小伊似乎是令人羨慕的“白富美”,但是她的童年并不美好。父母之間矛盾很大,經常當著她的面爭吵動手,后來她被留在家中跟隨祖輩生活,再大一點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
她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一旦遇到了心里過不去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偷點身邊人的小東西。
長大后也是這樣,每次她偷的物件對于她的經濟條件來說是輕而易舉可以承受的,但是每次“伸手”都是她心理壓力大的時候,伸手、得手這個環節,恰恰釋放了她本身的壓力。
記者問馬永春,偷的過程不是也會高度緊張嗎,她何以用另一個緊張來緩解自身的焦慮?馬永春說,這就是偷竊癖發病時的精神本質,偷竊癖的特點是反復出現不能控制的偷竊沖動,當沖動的緊張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竊行為本身即是一種滿足過程。
所以刑罰并不是對小伊最好的手段。“所以現在刑事犯罪中,我們往往要對嫌疑人做精神鑒定,是一種進步。”馬永春說。
精神心理疾病,一旦來過,就有痕跡
小伊能治好嗎?
“人生就是不斷的重復”,就像蓋房子,前面的磚頭是無法推倒的,“過去的一切都會有痕跡”,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由童年不幸種下的因子,在人的一輩子中是很難根治的,但可以通過一系列治療手段來緩解和控制,以減少發病。
在馬永春的精神鑒定實踐中,這類成癮成癖,多多少少都會有童年的影子。偷竊癖,暴露癖,都是童年心理不安全以及創傷的折射。在精神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同因多果”可以概括這種現象,看似成年后不同的精神偏差,其實背后都是不美滿童年的影子。
馬永春說,“留守兒童”出問題的概率相對較大。他所說的“留守”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祖輩;還有一類是現在社會城市的父母都工作繁忙,無暇親自養育和陪伴孩子,只好祖輩上前。
有一個小學生,父母都是高知,父母帶過來看門診是因為他頻繁洗手,父母問馬永春,我孩子會不會是強迫癥哦?馬永春經過一系列檢查測試和交談,發現孩子不僅頻繁洗手,還常常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不敢獨處,常常會自言自語。
因為懷疑不是親生,在精神心理學上叫“非血統妄想”,再加上不安全感,這都是常見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非常危險。
再問下去,孩子的父母身居要職,工作996。平時孩子都是奶奶帶,而奶奶也是知識分子,深感教育孫輩責任重大,對孩子異常嚴苛。所以,在數次門診后,這對父母開始接手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而不是停留在言語中和對作業的關注里。
同樣的“留守兒童”,為什么有的出問題了,有的好好的?歸根到底,是所有疾病的一個共同點——遺傳易感性,即有的人在天生遺傳基因中,具有容易發生這種疾病的可能性。
不要“雞娃”,要真心陪他長大
精神心理學家的焦慮,莫過于看到那些出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小。
馬永春今年年初門診中接待了一個剛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為博士的女孩,1米68的個子,只有80來斤。這是一個對自己控制力極強的女孩,她把對自己的嚴苛不僅用在學習上,還用在體重控制上。
她想吃又怕胖,就用了一種“暴食后再催吐”的手段,自以為完美地滿足了口感又不會胖。這樣的手段用多了,她得了進食障礙。因為一路走來都是背負著眾人的關注,頂著學霸的光環,其中壓力可想而知。
另一個14歲的姑娘,就讀寄宿民辦初中,被家長送來是因為偷同學手機,為什么?馬永春多問了些情況,原來女孩剛從“火箭班”被調劑到了“平行班”。其實癥狀早就有了,只是家長沒發現。青春期的女孩容易“掉隊”,因為寄宿在學校中,學業又非常繁重。她沒經驗,沒閱歷,無法承擔這一切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出問題的第一個征兆往往是無法集中注意力。但可惜的是,對于父母來說,最容易看到的往往是成績下滑,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再度加壓。
馬主任他們做過一個統計,在過去三年里,門診兒童青少年患者不斷增加,在2020年一年里,門診患者中有21%是13到18歲的青少年,其中青少年中又有60%以上為女生。他們來就診是因為分別表現出了抑郁、焦慮、適應不良、自殺和自傷等。
為什么是這個階段高發?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叛逆,他們試圖反抗,但又還不夠強大,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做精神心理科醫生久了,馬永春常常勸身邊的人不要“雞娃”,要真心陪他長大,一起面對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簡單快樂很重要,做與年齡相符的事情很重要,過與年齡相符的生活很重要,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個好的童年足以滋養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