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限塑令實施后,替代品仍有痛點待解
目前的替代品還無法覆蓋紛繁復雜的消費場景,需要改進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于去年底相繼出臺禁止和限制塑料制品生產、銷售和使用新規(簡稱“禁限塑令”),旨在減少塑料污染。禁限塑令涉及購物袋、吸管、餐具、賓館“六小件”、包裝袋、編織袋、膠帶等眾多常見的塑料制品,新規實施后,消費者感受如何?
由四地消保委組成的長三角消保聯盟最近花了3個月時間對數萬消費者、塑料制品使用企業和生產企業展開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消費者和企業都支持禁限塑令,但仍有三大痛點沒有解決:一是消費者尚未養成隨身攜帶購物袋的習慣,導致塑料袋使用量少了,但其他材質的包裝袋使用量上升,可能帶來新的污染;二是傳統塑料制品的替代品目前無法覆蓋紛繁復雜的消費場景,不少替代品遭到消費者吐槽;三是可降解產品市場競爭無序,商家和消費者選擇困難。
如何減少包裝袋
長三角消費者對禁限塑令的知曉度和支持度很高,逾九成受訪者表示知曉并支持新規。同時,禁限塑令已基本實現零售餐飲市場不同規模企業的全覆蓋,逾六成受訪者認為本地禁限塑令落實情況非常好。
推出新禁限塑令的目的之一,是從源頭減少非環保塑料制品的生產和使用。但調查發現,隨身攜帶購物袋的消費者比例仍不高。上海市消保委今年1月調查發現,僅14.5%的受訪者去菜場買菜時自帶購物袋,32.5%的受訪者去超市購物時自帶購物袋。就長三角區域看,很多消費者購物買菜都在上下班途中完成,消費者如果不隨身攜帶購物袋,會出現“不用塑料袋,但購買替代品”的現象。比如,在塑料購物袋替代品中,無紡布環保袋的使用比例不低。有76.4%的受訪者表示,家中有環保袋,且超過五成表示,家庭擁有8個以上環保袋;42.6%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隨身攜帶無紡布環保袋;近三成受訪者表示,會把無紡布環保袋直接用作垃圾袋。也就是說,無紡布環保袋變成了新的垃圾。
針對這一現象,長三角消保聯盟建議,除了通過“禁用”減少塑料袋使用量,還要多方協同,引導消費者養成隨身攜帶購物袋的新習慣;對環保袋生產企業來說,如何提供輕便、結實且能得到消費者審美認可的購物袋也很重要。
“紙吸管容易泡爛”怎么辦
另一個影響禁限塑令效果的,是部分替代品市場反饋不佳。消費者對紙吸管的意見比較大,56.0%的受訪者表示不愿意使用紙吸管,因為紙吸管耐水性差,往往“飲料還沒喝完,紙吸管就泡爛了”。
消保組織建議,要創新環保產品,以滿足不同場景的消費需求。從市場反饋看,部分企業的可降解吸管較受消費者認可,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如喜茶等新式茶飲品牌使用的基于PLA材質的吸管消費體驗較好。PLA是國際公認的環境友好型生物材料,使用后能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完全降解。同時,PLA材料與塑料的質感較為類似,能避免紙質在塑形、耐高溫、耐浸泡等方面的缺陷。喜茶相關負責人說,雖然PLA吸管的成本是傳統塑料吸管的3倍,但企業看重的是由此帶來的市場美譽度,所以有動力延續這一綠色行動。
一次性餐具的替代品也有改進空間。四地消保委在體察中發現,很多在小餐飲店就餐的消費者表示,不放心店家提供的可重復使用餐具,希望使用一次性餐具。消保專家由此提出,解除消費者的顧慮對禁限塑令落地非常重要,建議加強衛生監督檢查,消除消費者對小餐飲行業重復使用餐具的衛生擔憂。
“可降解材料”真能降解嗎
本次調查還發現,可降解產品市場存在無序競爭的情況,消費者和經營者很難辨別可降解產品的真實性。
據介紹,可降解材料分為生物分解、光降解、熱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多種,每種類型適用的標準、生產工藝和成本都不一樣,降解程度差異大。理論上,降解程度高的產品應被優先使用。但在市場中,消費者和企業很難區分不同的降解類型。與此同時,小商家和消費者在選擇可降解產品時的困難也較大。目前,大型商場、超市和餐飲企業大多直接向生產企業定制可降解產品,而小商家和消費者通常通過網絡等渠道購買。長三角消保聯盟通過多個網絡平臺搜索發現,標注“可降解塑料袋”的產品很多,但價格差異大,由于缺乏可比較信息,小商家和消費者無從判斷真偽。
專家建議,有必要建立統一的可降解材質標識規范,防止劣幣驅逐良幣,也有利于選購者識別。
除替代品還有哪些減塑思路
長三角消保聯盟還提出,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除了使用替代品,還可以拓展思路,從包裝設計、服務方式升級等角度著手。
調查發現,餐飲外賣包裝成為塑料垃圾的增長源。針對這一問題,美團表示,已將升級外賣包裝作為平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推廣可降解餐盒的同時,通過科學設計減少餐盒材料的使用量。
長三角消保聯盟的專家也給出很多新思路:在購物方面,超市賣場不妨引入共享購物袋;在餐具方面,餐飲企業可根據消費者的到店或訂購外賣頻率,提供非一次性專屬餐具……上海市消保委副主任兼秘書長陶愛蓮說,推動禁塑、限塑要在消費側和供給側形成合力,既要引導消費者主動支持環保,又要讓經營者提供好的服務和產品,方便消費者響應綠色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