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回春,醫德高尚”,這是莎車縣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陳寶瑾醫生辦公室墻上一面錦旗的文字。作為上海第十批援疆干部,陳寶瑾醫生于2020年3月奔赴新疆。日前,我們聯系到了他,請他講述在莎車縣人民醫院的日子……
●錦旗是這樣來的 ●
“這面錦旗是莎車一位患者的女兒送的。”陳醫生開門見山,娓娓道來。2020年5月,這位70余歲的患者第二次腦梗住院,當時因為疫情原因沒能及時溶栓,在莎車人民醫院住院治理幾天后,老先生轉院到喀什去了。那時他需要鼻飼管、導尿管,生活已經不能自理。老先生的兩個女兒分別從杭州、天津回來照料,來回奔波在莎車、喀什數百公里的路上,身心疲憊不堪言說。
“聽說您就是上海來的醫生,做腦卒中康復的?”老人的女兒輾轉通過電話聯系上陳醫生,咨詢道:“我父親可不可以轉回莎車人民醫院,接受您的康復治療?”
“當然可以。”陳寶瑾一聽,立刻鼓勵她們行動。
“在我們這里治療、訓練了一個多月后,老先生先是拔了鼻飼管,自主進食;后來又去了導尿管,漸漸地他能借助輪椅,自己下床、自主行走了。”
“為了照顧老父親,她們各自都請了兩三個月的假,這下不用來回奔波,可以專心照顧老人了,她們心里也高興。”陳醫生說。
和陳醫生聊著,不斷有這樣的故事倒出來。他說,由于當地飲食的特殊性,心血管、腦卒中類患者較為常見,因此我們現在每天都很忙,忙得結果是:當地百姓漸漸認識到腦卒中康復的重要性。
●腦卒中康復,要在觀念 ●
康復醫學,重在觀念。和內地很多人一樣,莎車當地百姓平時沒事時,覺得啥事兒沒有,一旦有事情眼睛就巴巴地看著醫生。“其實,醫生能做的也是有限的。”陳寶瑾說,康復醫學的效果好壞關鍵取決于人的觀念。
陳醫生說,人生病了,病來如山倒。病魔一下子擊垮我們的軀體之后,醫生能做的就是解除遮天而來的病痛,但是康復期的身體若想較好地恢復,必須相信:病去如抽絲。這時候,就需要配合康復醫生治療、鍛煉,急不得更等不得。“腦卒中后,防止患側肢體肌肉萎縮、防止痙攣,還有平衡能力的恢復訓練,都需要在最佳時間內進行。”陳寶瑾說,這個最佳時間就是發病后前三個月。
一位年齡不到40歲的中學老師,突然被腦卒中擊倒。送到醫院時,他的血壓居高不下,經過醫護的百般努力,數日后終于降下來了,但此時他的患側肢體肌力為零級,也就是說:他的身體已經無法聽從大腦指揮了。此時,陳寶瑾正在支援該院神經內科,接觸到這位患者后,陳醫生就開始為他設計康復計劃、制定康復措施,并調動醫生、護士、家屬一起協同實施。病情穩定后,陳醫生將他轉到康復科,開展系統的康復訓練。
“效果出乎我的預料,在上海,康復得這么好的也不多見。”陳醫生感嘆,小伙子堅持了一個多月后,好了,自己辦理出院手術,和我們道別后一個人輕輕松松走出了醫院大門。“我揮著手,看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心里別提多開心了。”陳醫生說。
“如果沒有那一個多月的康復訓練,這位80后很可能就會落下后遺癥,復發的可能性很大。”陳寶瑾說,可見康復這個觀念的重要性!
●“援疆的日子很快樂” ●
陳醫生說,一眨眼援疆已經一年了,我們已經與當地同行、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下鄉義診,當地群眾聽說我們是上海來的,紛紛圍著我們,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在醫院里,我已經帶出兩名當地徒弟了,我相信他們都會成為當地康復醫學的火種,成為當地百姓的健康天使。
“義診中,我們發現當地百姓現在知道、相信中醫的人越來越多。”陳醫生說,自己現在每天早上參加神經科的醫學查房、會診。現場結束后,就開始針對出現的新情況、發現的問題,制定診療方案,很多腦卒中康復的患者,都是這樣取得好效果的;中午,就到城南醫院(人民醫院的另一院區),主持康復診療工作。
“腦卒中康復,沒有特效藥,有的只是理念加對癥的療法,堅持下來,取得的效果往往就是很驚人的,就如那位中學老師。”陳醫生說,而這個理念在莎車屬于“新生事物”,當患者從神經內科出來,到康復科,病情穩定了。醫患家屬齊努力,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把“病絲”從身體里抽出來了,病情慢慢好轉了,就信了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神奇,就會一傳十十傳百。
“我們援疆,就是要這樣勤勤懇懇、腳踏實地,這也是我們上海援疆人的傳統了。”陳醫生很認真地看著我說。
浦南醫院的同志說了一個細節:接援疆干部的上海有關部門領導,打量著走下飛機的陳寶瑾,問我們:“他是新疆老鄉吧?”“不是呢。”“這么像新疆人!”“他是黨員!”說完,大家相視,冬日暖陽里個個喜笑顏開。
陳寶瑾說:援疆日子過得快,接下來還有好多事要做,得好好計劃。
(來源: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