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滬劇《紅燈記》根據電影《自有后來人》改編而成,當年,滬劇名家袁濱忠、韓玉敏、凌愛珍分別飾演李玉和、李鐵梅和李奶奶。之后,《紅燈記》的故事走向全國,眾多劇種搬演該劇目,其中的京劇藝術片更是無數人耳熟能詳的經典。
日前,上海滬劇院在東方藝術中心帶領觀眾重溫《紅燈記》,晨報記者采訪了飾演李玉和的青年演員丁葉波。談及對《紅燈記》中“李玉和”一角的塑造,丁葉波說:“回顧我的學藝之路,可以說,李玉和這個人物是伴我成長的。14歲時我就在戲校演了李玉和,從最初模仿,到學習折子戲‘刑場’,一直到現在可以演出《紅燈記》全本戲。一個角色演多了,他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動作很容易‘機械化’,我會告誡自己,不要‘炒冷飯’,而要設身處地體會李玉和當時所處的情景。”
說到角色的“信念感”,丁葉波提到,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體會,“李玉和”這個角色不斷感化著他,每一次演出都在與他的信念靠攏。通過不斷的體會,“在舞臺上,會有幾個瞬間,我認為自己就是李玉和。”丁葉波說。
2013年,新版《紅燈記》在天蟾逸夫舞臺首演,至今已有350余場,而3月28日呈現的版本經歷了五次復排。據丁葉波介紹,此次演出的《紅燈記》由原版導演王育執導,提起排練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丁葉波侃侃而談,“老導演王育極其認真負責,他的敬業精神很打動我。有一次時間緊張練,深夜都在排練,因為實在是太疲憊了,在排練間隙,所有的演員都靠在墊子上,但是王育導演一邊對光,一邊為演員講戲,直至凌晨一點多才結束。”
記者了解到,老導演王育考慮到當下觀眾的接受度,對新版進行了改動。首先,拿掉了戲曲中標志性的鑼鼓點,而是將鑼鼓點融入演員的表演中。同時,讓“程式化”動作貼近生活,用真情實感打動觀眾。
《紅燈記》中,參演演員大多是90后年輕人。近年來,上海滬劇院招收年輕演員的頻率越來越高,明年還將吸收一批滬劇新生力量,如今人才梯隊建設非常完整,90后挑大梁已經成為趨勢。而配合中小學生紅色文化主題教育的推廣和傳播,《紅燈記》有兩個演出版本,其中一版專門針對于青少年,主創團隊考慮到青少年的興趣點和接受程度,將本來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刪減了一些過場戲,保留了經典唱段和人物的主旋律詠嘆。據悉,上海滬劇院還成立了一個滬語訓練營,專門為4-11歲的小朋友提供學習滬語、了解滬劇的專門空間,滬劇院的演員們會進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