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示范區內有不少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些設施是怎樣布局的?3月30日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回答了記者提問。
裘文進說,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物質技術基礎。近年來,在國家部委的支持下,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達14個,全部位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目前,已建成(含試運行)8個、在建6個,涵蓋光子、物質、生命、能源、海洋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設施數量、投資金額和建設進度均全國領先。
其中,在張江科學城地區共布局了8個光子科學相關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建成的有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4個,2021-2022年間,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上海光源線站工程暨光源二期3個設施將建成,預計2025年硬 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建成。這些項目建成后,將在張江科學城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
此外,在嘉定布局了3個設施,包括已建成的神光I(已退役)、神光II激光實驗裝置,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已開始試運行;臨港地區布局了2個設施,包括在建的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和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黃浦和閔行聯合布局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前已開展試運行。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取得了諸多重大創新成果,助推我國科技進步和發展。如2020年,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克服疫情影響,積極采取措施保持穩定高效運行。2020年1月26日,上海光源科學家用戶團隊率先公布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辨率晶體結構,助力病原體研究及藥物發現,在“科技抗疫”方面發揮了“國之重器”的支撐作用。2020年全年,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等設施組織完成年度用戶課題申請1500余份,用戶2634人次,支持發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ell達29篇,已成為多個學科領域前沿研究和高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實驗平臺。
下一步,將按照國家部署,堅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服務于“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要求,持續推進已有大設施項目建設,完善項目投資、建設和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積極爭取新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期間落戶上海,進一步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