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4月11日電 (龔莎)機器人手術是當今世界胸外科微創手術的最前沿技術,能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徹底、精準、快速的手術體驗和治療效果。日前,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羅清泉主任帶領團隊,攻破技術瓶頸,持續深化微創模式,在現有的機器人胸外手術體系中,進行了更少切口的精準手術探索,成功開展了世界首例機器人單孔肺葉切除術。
在2021年全國腫瘤宣傳周來臨之際,羅教授團隊的相關技術應用論文“三臂機器人輔助的單孔右上葉切除術使用達芬奇(Xi)手術系統進行胸腔鏡手術早期肺癌的治療”,于3月25日,在線發表于知名期刊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多孔機器人體系下應用單孔操作完成的肺癌手術,創新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多孔機器人單孔操作”的手術方式,完善并豐富了機器人胸外手術的操作模式。
創新引領發展,單孔機器人手術讓微創更“微創”
2009年,胸科醫院羅清泉教授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機器人肺葉切除術,開啟了機器人胸部手術在我國的運用。十多年來,上海市胸科醫院在機器人胸部手術領域始終領跑全國,年手術量多年蟬聯全國第一,在肺癌、食管癌及縱隔腫瘤等手術專業方面,積累了豐富而成熟的臨床治療經驗。
羅教授團隊探索技術創新的初衷,是為了給患者更佳的治療結果、更好的就醫體驗和更優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的機器人胸外手術通常需要3個或4個切口,在多年的機器人臨床經驗基礎上,經過反復研究論證,羅教授團隊創新提出了“機械臂交叉、左右手互換”的單孔操作技術,有效避免了單切口下機器人“手臂”相互干擾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單孔-多臂的機器人胸外手術過程,把創傷降到更低,讓微創更“微創”。
這篇創新性的論文,介紹了一例在“多孔機器人系統”下采用單孔切口完成的右下肺葉切除術,來治療早期肺癌患者。手術的單孔切口僅4公分,患者術后第二天就下床自如行走,很快就康復出院。同時,對于單孔的操作技巧、手術步驟、注意事項等,這篇論文都給出了詳盡的總結與梳理,比如“通過機械手臂控制器設置來達到雙手交叉的目的”、“單操作孔機器人手術幾種不同策略”等,為業內同行提供了實際的操作借鑒意義。
做強“中國制造”,國產機器人系統臨床應用指日可待
目前,全國共有近200家醫療單位擁有達芬奇機器人系統,其中150余家可開展機器人胸外手術,臨床上使用的都還是進口的機器人手術系統。近年來,上海市胸科醫院運用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前沿技術,聚焦機器人新興研究方向,一直在探索國產機器人手術系統研發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我們正從以往的追隨者,逐步變成領先者與標準的制定者。
羅教授帶領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團隊合作,反復研討,持續改良,積極開展單孔機器人手術系統的研究。“希望國產機器人能早日應用于臨床”,羅教授發自肺腑地說。目前,團隊已成功完成3例以實驗豬為對象的“國產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肺葉切除”動物試驗。單孔機器人特有的“連續體可彎曲的機械臂”,在實驗豬的胸腔內“穿行”,為術者拓寬了充足的視野及操作角度。下一步,團隊將不斷完善操作系統,探索不同的術式,逐步總結出成熟的手術方法和技巧,為國產單孔機器人早日進入臨床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此外,羅教授還牽頭了新興前沿技術研究課題“臨床分期N2非小細胞肺癌多孔機器人手術與開胸手術前瞻性對比研究”,探討了拓寬機器人手術適應癥,制定及更新了臨床指南與專家共識,為更多高齡患者、年幼患者、或有特殊合并癥患者帶來了更多更精準的治療選擇。
做機器人手術十多年,羅清泉教授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手術理念:“雖然現在我們都推廣微創,不斷將手術創傷減到最低。但對患者而言,并不是開孔越少就越好。醫生不應該‘為微創而微創’,一味地去追求少切口,安全、精準、徹底的治療才是最重要的,要為每名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案。”未來,胸科醫院團隊還將積極探索5G技術在機器人手術遠程操作中的運用,以及局部晚期肺癌、胸腺上皮腫瘤、局部晚期食管癌等疑難機器人特色技術研究。相信,機器人微創技術,將在未來展現出更加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