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還需補齊哪些短板
一方面是企業轉型升級亟須高新技術,另一方面是高校有六七十萬件高價值的發明專利在“沉睡”。本報4月11日一版頭條推出《源頭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一名工科教師翻越成果產業化“四座大山”的啟示》,報道北京工業大學張躍明從基礎研究走到產業化的創新事跡,連日來持續發酵。
當前,從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說,如何打通源頭創新的基礎研究到產業化之路,讓高校更多的“張躍明”到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主戰場建功立業迫切而緊要。
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產權不清晰,教師深度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專利質量參差不齊,數量龐大而質量不高”“教授搞科研的思維不適應市場,缺少專業的中介機構”等短板。
據悉,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在高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以期解決這些短板問題。
探索“現金+股權”的混合轉化模式,推進重大成果轉化
產權不清晰問題,高校教師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這是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短板,也是大量高價值專利“沉睡”的重要原因。
中南大學科研部副部長李昌友介紹,作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中南大學2014年就出臺了《中南大學技術成果股權及權益分配規定》,并探索“現金+股權”的混合轉化模式,推進重大成果轉化,讓科研人員既獲得了真金白銀的現實收益,又通過股權激勵使其獲得企業的長期收益;對受讓企業來說,既減輕了支付較大數額轉讓費用的壓力,又將科研人員切身利益與企業發展緊密聯系,有利于企業的創新發展。
“2016年至今,中南大學9項單項金額過億元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轉讓,走在了全國高校前列。”李昌友介紹,該校教授趙中偉為第一發明人的發明專利“一種白鎢礦中提取鎢的方法”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專利金獎,田紅旗院士為第一發明人的發明專利“軌道車輛實車撞擊試驗系統”“鐵路大風監測預警系統及方法”分別獲得第十九屆中國專利金獎、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金獎,這些中國專利金獎的項目累計產生了近百億元的經濟效益。
引導專利“脫虛向實”,在職稱晉升和科研考核中增加成果轉化情況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全國遴選了多所高校進行試點,探索高價值專利的科技成果轉化。武漢科技大學2019年入選首批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2020年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專利質量參差不齊,數量龐大而質量不高,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另一大短板。而引導專利“脫虛向實”,正是武漢科技大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經驗。
“高校教師申請專利有的是為了滿足結題驗收,有的為了拿到績效獎勵,有的為了通過年度考核……這些為了專利而專利的現象,極大浪費了科研資源。”武漢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佘春雨說,經過深入調研后,武漢科技大學調整了學校專利獎勵的政策,取消專利申請的資助,減少授權專利的獎勵,專利要實現轉移轉化才算科研成果。
而針對缺少專業的中介機構,教授搞科研的思維不適應市場的短板,武漢科技大學在科學技術發展院增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中心”,負責教師專利的統計管理、轉移轉化,明確專利轉化過程中的產權關系、利益分配等,提高專利的轉化率和項目的成功率。同時,學校通過同行推薦、參加展會等方式,挑選了北京、武漢8家第三方機構,幫助高校教師通過“信息匹配”轉讓專利。
“除了物質獎勵,職稱評定也是高校教師搞科研最重要的‘指揮棒’。這兩年,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在職稱晉升和科研考核中,增加成果轉化情況,引導高校教師把科技成果轉化擺在重要位置,提高高校科技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武漢科技大學校長倪紅衛說,“這樣做的效果顯著。2019年武科大轉讓專利許可僅10余項;2020年,轉讓許可猛增到120多項。”
記者了解到,武漢科技大學的技術成果轉化中,不少是解決“卡脖子”的高價值成果,比如,武漢科技大學教授樊希安研發的國內首批微型半導體制冷芯片,以3項專利技術作價1040萬元入股,和湖北鄂州一家企業一起創辦了學校歷史上首個專利融資的科技公司。目前,已經成功實現產業化,訂單不斷。
李昌友介紹,中南大學也有類似的例子,該校冶金院教授徐徽長期在青海鹽湖搞科研,徹底解決了鎂砂中間體氫氧化鎂過濾性能及洗滌性能這一技術難題,并順利實現產業化,為我國鹽湖鎂資源的利用開創了新的天地。學校把他破格晉升為教授,今年學校準備出臺文件,在職稱評定中加入科技成果轉化內容。
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中試基地建設需要政策、資金支持
中試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必經階段,缺乏中試基地也是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短板。
“南華大學‘十三五’期間共授權專利1762件,其中大半是高價值的發明專利。”南華大學副校長陳國民介紹,南華大學也搭建技術集成的中試基地,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技術轉化專家團隊,并借助第三方平臺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形成全價值產業鏈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技術轉移示范區,但總的來看,當前高校在中試基地等建設方面還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
陳國民建議:“繼續加大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的投入力度,在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中試基地方面加大投入;各級政府也可以為企業需求與高校成果牽線搭橋,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技術對接盲區的問題。”
(本報記者 袁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