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的距離,莫過于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那“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路,究竟有多長?
2013年的1月17日,一個寒風凜冽的午后,我接起來電,從對方急切表述中得知盛名電機公司發生了由群體性勞動爭議引發的停工事件……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下滑,伴隨企業發展轉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政策消化期的進程,一個以制造業為主體的閔行開發區,出現類似事件,自然也是歷史發展之必然。然而,我知道,出事那家公司,原系日資企業,從業人員逾2000人,且多為征地女工,自2012年秋天,被一家民企收購后,人心一直不穩。 于是,我趕緊去了現場。
事發背景,始于股權便更——引發員工對未來發展的猜測與質疑;導火線,由管理層匆忙推出“員工就業規則”而引起——使員工的猜測與質疑被無限放大。一時間,群情激奮。直至次日晚,當員工面對與管理層溝通無果的狀況,亢奮中的近百名員工,情急之下,將10名管理者,包括日本籍人員,圍堵在了工廠四樓的辦公區域……至此,維權之路,偏離了原有軌道。
瞬間,信息傳遍閔行,驚動了上海,震動了世界局部地區……
第一時間:閔行區區長莫負春、區委副書記趙祝平、區總工會主席俞莉紅……勞動監察、心理咨詢、法律援助等等,悉數到場。在多數員工的理解配合下,“圍堵”一幕,很快被化解了。然而,比這更糾結、更艱巨的是,如何解開員工的心結,盡快縮短員工與企業、與工會、與政府“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將“知道”的意識形態,向實踐“做到”的具體轉化,坐陣指揮的趙祝平副書記當即表示:企業必須撤銷日前公布的《員工就業規則》,并向員工致歉;發揮班組長細胞引領作用,迅速扭轉“對峙”局面……。同時,明確,于次日上午,在開發區展示中心,召開班組長與職工代表溝通會,并由我主持會議……一經宣布,所有眼光,齊刷刷地對準了我……
雖說,我曾無數次參與調處工作,但面對如此龐大的“面對面”陣容,還數頭一回。沒有彩排,現場直播。睽睽眾目下,能控住場面?開好頭、起好步嗎?
蘊藏于員工內心的郁悶、焦慮與不滿,乃至部分反映在面上的偏執與急躁,并非被寵壞了,也非矯情,而是員工們自“主人”轉為“雇工”以來,被遺忘、被冷淡的太多、太久,從而,積“怨”成疾……
第二天上午,準10點,我站在主持人位置上,環顧四周,整個會場被擠的滿滿的,160名班組長、職工代表,外加各級領導、工作人員及媒體記者等,不下200人。部分人坐著,大部分呈扇面狀圍站其后,將主席臺裹的嚴嚴的。那叢中,我一眼望見香港鳳凰電視臺、日本讀買電視臺及本市媒體記者們所架設的“長槍短炮”……
“各位,大家好!本人站不改姓,坐不更名,叫王利建,開發區工會主席……”,我面帶微笑,盡量以平和語氣拉開會議帷幕。見大家眼光朝我聚來,便接著說道:“對公司發生的停工事件,我深表遺憾……;在這個場合,以這種方式與各位溝通,我很抱歉……”。正待進一步展開時,忽然,門口處,一急吼吼年輕人,無視保安勸阻,執意闖入會場,霎時,沖到我的面前。他一面欲奪我手持的話筒,一面大聲嚷嚷:“別聽他們的,讓老板出來,我們要……”。一時間,令無數人為之捏了把汗。說來幸運,情急中,似有“神”助的我,一邊護著話筒,一邊從容淡定地告誡來者:“若想參會,就請坐下;若想發言,待我說完;若想‘砸場子’,就立即離開”——末尾那句,我加重了語氣。在義正言辭回應下,稍一會,那年輕人見自己孤掌難鳴,便無趣地退出了會場。沒想到,這插曲,不但沒改變會議走向,反而提升了我的氣場……最后,我鄭重呈述:“我將和我的團隊堅定不移地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場內,響起了久違的掌聲……。更令人愉悅的,在當晚黃金時段,香港鳳凰新聞臺客觀、公正地報道了這一“事件”,那畫面中的我,也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露了個“小臉”。
……不久,在各方耐心細致的解惑釋疑中,員工們陸續返回了各自崗位,企業與園區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回到眼前。恰逢閔行開發區步入“而立之年”,回眸以往每一幕,追思跨過的每一坎,欣喜與感慨之余,不禁問自己:假如,把曾有過的每次“危機”,看似一場戰役,也許,“做”了,或“做到”了;若把以往或潛在的“危機”,看似一場“戰爭”,那么,面對下一場“戰役”,我能“做到”嗎?能阻止它出現嗎?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來源:新民晚報 閔聯公司職工 王利建 作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