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銀行卡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指出,發生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且有確鑿證據支持持卡人無責的,持卡人可以向發卡行提起索賠,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對此有關專家表示,《規定》明確發卡行、持卡人、收單行、特約商戶等主體的義務、責任,是為規范各方主體行為,提高銀行卡交易安全水平,此次《規定》的發布不僅是對銀行卡制度體系的完善和補充,也是對整個金融秩序的一次“查漏補缺”。
“盜刷”頻發,銀行再無法一推了之
隨著大家手中的銀行卡越來越多,借記卡、信用卡被盜刷的現象也逐漸成為了持卡人之間的常見話題。對于持卡人來說,如果遇上盜刷又無法追回錢款的情況,此前往往只能“自認倒霉”,銀行在這其中似乎不負任何責任。在靜安區工作的李女士在兩年前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卡里的幾千塊錢全被刷掉了,銀行就只是幫忙查查是什么時候在哪里完成的交易,還是要你自己去(處理)。”
而此次《規定》實施后,這類“冤無頭、債無主”的現象將得到徹底的改變。《規定》第七條規定:發生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借記卡持卡人基于借記卡合同法律關系請求發卡行支付被盜刷存款本息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發生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信用卡持卡人基于信用卡合同法律關系請求發卡行返還扣劃的透支款本息、違約金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發卡行請求信用卡持卡人償還透支款本息、違約金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這也就是說,不論是借記卡還是信用卡,如果遭遇盜刷,持卡人可向發卡行進行索賠。對于借記卡被盜刷的存款本息,銀行需如數賠付;而對于信用卡因盜刷被扣劃的透支款本息、違約金,銀行亦需返還給持卡人,不得要求持卡人償還因他人盜刷而產生的待還款項,同時持卡人也有權請求發卡行及時撤銷相應不良征信記錄。
照理說在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中,發卡行并非直接過錯方,為何需要負起全部責任?對此最高法解釋,這樣規定的理由是:作為銀行卡產品與服務的推行者,發卡行在提供銀行卡產品獲得收益的同時應當以更加安全的技術保障持卡人用卡安全,此外,發卡行的風險預防、控制和承受能力相較于持卡人來說也要更為強大。
“誰主張誰舉證”,持卡人過錯也應擔責
雖然《規定》看似“一邊倒”地傾向了持卡人,但如果真的遭遇了盜刷,想要向銀行索賠,還是需要一定的證據支持,證明自己在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中無任何責任。其中《規定》第四條就提出了“誰主張誰舉證”以及“誰占有證據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誰主張誰舉證”,是指若持卡人主張爭議交易為偽卡盜刷交易或者網絡盜刷交易的,可以提供生效法律文書、銀行卡交易時真卡所在地、交易行為地、賬戶交易明細、交易通知、報警記錄、掛失記錄等證據材料進行證明。相反若是發卡行、非銀行支付機構主張爭議交易為持卡人本人交易或者其授權交易,而并非盜刷的話,就應當承擔舉證責任,提供相應證據材料進行證明。
不過也有持卡人提出疑問,有關支付授權的所有記錄、數據、錄像都在發卡行等主體手中,持卡人主張爭議交易為盜刷卻難以獲取充分證據怎么辦?別忘了還有“誰占有證據誰舉證” 的舉證原則——當相關證據掌握在發卡行等主體手中時,占有這些證據的主體即發卡行或者收單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等應承擔舉證責任,支持持卡人主張。如果在持卡人告知發卡行其賬戶發生非因本人交易或者本人授權交易導致的資金或者透支數額變動后,發卡行未及時向持卡人核實銀行卡的持有及使用情況,未及時提供或者保存交易單據、監控錄像等證據材料,導致有關證據材料無法取得的,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所以,持卡人也不用過分擔心銀行會出現故意不提供相關證據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遭遇盜刷,持卡人并不總有“免死金牌”。《規定》表明,如果有證據證明過錯在于持卡人未對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身份識別信息和交易驗證信息盡到妥善保管義務的,持卡人應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如若持卡人未及時采取掛失等措施防止損失擴大,違反減損義務的,發卡行主張持卡人自行承擔擴大損失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
無論如何,“預防”好過“補救”。只有銀行不斷完善賬戶安全管理系統、持卡人增強賬戶保護意識,“盜刷”現象才能被扼殺于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