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零時1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云四號B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昨天凌晨,作為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顆業務衛星——風云四號B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風云四號B星是風云四號系列第2顆衛星,發射重量5400公斤,設計壽命7年,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入軌后可實現每分鐘對百萬平方公里區域成像3至4次,可見光分辨率在目前全球靜止氣象衛星中最高,達到250米,比A星提高1倍;同時,將與A星實現更為靈活的雙星組網觀測,帶來高頻次天氣觀測能力的躍升。
針對風云四號首顆業務星的定位,B星采用全新總體方案、新增快速成像儀等載荷配置,突破了大視場高精度高分辨率長線列靈活成像、星上微振動測量與抑制、長線列探測器星上實時導航配準等多項技術難題。
那么,到底什么是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我們的生活中又起著何種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風云四號研制團隊。
按照運行軌道劃分,氣象衛星可分為繞地球兩極運轉的極軌氣象衛星和相對地球不動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一般來說,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約3.58萬公里,相對地球靜止,可觀測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并對同一目標地區進行持續不斷的氣象觀測。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經過50余年的發展,我國已成功發射風云一號、風云二號、風云三號以及風云四號兩代四型共18顆風云氣象衛星。其中,風云一號和風云三號屬于極軌氣象衛星,可以獲取全球觀測數據,是實施全球監測的“巡邏兵”;風云二號和風云四號屬于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相對地球靜止不動,可以獲取我國所在區域的連續動態觀測數據,是堅守崗位的“哨兵”。
我國的靜止軌道衛星已走過35年研制發展之路。作為首個研制并投入使用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風云二號氣象衛星于1986年啟動研制。隨著1997年、2000年風云二號A星、B星先后成功發射,積累了大量地面研制和在軌試驗數據。2004年風云二號C星成功發射,成為當時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應用衛星,被列為全球氣象衛星觀測網的重要業務衛星之一。從2006年到2018年,我國又先后發射5顆風云二號系列衛星,挑起了國家重大活動氣象保障的重擔。
如同手機電腦更新換代一樣,衛星同樣需要通過迭代提升效能。2016年12月11日,被稱為中國氣象衛星界“實力擔當”的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A星成功發射。風云四號A星對地綜合觀測能力全球領先,是國際上首顆單星實現對地“多光譜二維成像+高光譜三維探測+超窄帶閃電成像”綜合觀測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A星的成功發射,實現了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從風云二號到風云四號的更新換代,使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開始引領全球發展。
風云四號總設計師董瑤海說,在繼承A星基礎上,剛剛發射的風云四號B星提升原有載荷性能,同時新增快速成像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靜止軌道250米空間分辨率全天時觀測,通過長線列探測器和二維靈活掃描成像,實現更高分辨率、更靈活快速地對地特定區域掃描成像,大幅提高了我國對一些尺度較小、持續時間較短的短臨天氣現象的觀測能力。
作為氣象衛星,處于靜止軌道的風云二號、四號系列衛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準確預報天氣以及監測天氣。
據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發射2顆風云四號系列氣象衛星,不斷提高監測精度和監測時效,筑牢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