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絲竹尋音”民樂推廣季主題活動拉開了2021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長寧專場活動,在為期3天的時間里,非遺“江南絲竹”主題演出、非遺集市、非遺手工、非遺微游等輪番上演,配合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的互動,讓觀眾零距離觀摩體驗,感受長寧非遺文旅融合的精彩。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10周年,長寧區緊扣“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主題開展系列活動,突出非遺保護的“人民性”,展示非遺傳承保護和融合創新成果,增強長三角區域非遺保護協同聯動,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長寧區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目前已有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保護名錄,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1項(古陶瓷修復技藝),上海市非遺名錄10項(滬劇、江南絲竹、法華牡丹嫁接技藝、木牛流馬制作技藝、石雕技藝、傳統戲曲服裝制作技藝、撕紙、西郊農民畫、面塑、根雕),另有國家級傳承人2名,上海市級傳承人7名,區級傳承人7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現代生活
非遺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人民是非遺的持有者、傳承者和受益者。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長寧區以“非遺+”賦能,活動持續至端午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走進年輕人的視野,真正實現“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
6月12日上午,長寧民俗文化中心群樂劇場內,絲竹聲聲、嗩吶高亢、海派評彈的吳儂軟語盤旋繞梁。一場由天山街道華韻樂府、仙霞新村街道仙霞國樂會、新涇鎮田野江南絲竹隊以及上海評彈團“麗調”傳人陸錦花、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胡晨韻,明星與“民星”共同帶來的精彩演出率先在“絲竹尋音”非遺傳統民樂專場匯演中亮相,展示了長寧區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優秀民族音樂的成果。
非遺進校園,傳統文化綻新芽;顒蝇F場,長寧區為10所學校授予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例如:國家級傳承人蔣道銀攜古陶瓷修復技藝進駐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市級傳承人張書嘉攜面塑進駐姚連生中學,市級傳承人華興富攜撕紙進駐新劍幼兒園。
6月12日晚,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長寧文化館聯合總館與上海聞廣藝術團“小小藝術傳承人”以少兒朗誦、滬語表演、聲樂等演出形式呈現滬語滬劇傳承為主題的專場演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陳瑜和上海非遺傳承人、著名滬劇演員呂賢麗也將一起同臺演出,共慶佳節,為觀眾“傳播高雅藝術、弘揚本土文化、獻禮建黨百年”。
為帶領觀眾進一步領略江南音樂藝術的魅力,6月13日,長寧民俗文化中心將舉辦“江南琴韻”民族音樂論壇,邀請上海音樂學院琵琶碩士、中福會琵琶教師汪燕弘和古琴演奏碩士、上海崇明古琴傳習基地負責人杜思睿將分別帶來琵琶和古琴專場,為觀眾深度解讀、導賞傳統民樂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6月14日晚,“尋音非遺”長三角江南民樂主題音樂會將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上演,基于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來自三省一市的多個民樂團將帶來《云慶》《釆茶舞曲》等經典民樂,積極推動長三角地區民族音樂相互借鑒、繁榮發展。
連續三天,長寧民俗文化中心和珺悅18廣場作為主會場,全天候開展“尋夢非遺”非遺小鎮集市體驗活動。在民俗文化中心,你將觀看到“絲竹尋音”專題音樂會,體驗水晶粽DIY、版畫創作、石雕硯刻、上海畫繡等非遺項目;在珺悅18廣場,西郊農民畫、撕紙、香事、蛋雕、葉雕、香囊、燈籠等非遺體驗令人目不暇接,還可以品嘗到“上海老味道”集市,期間穿插舞龍舞獅、空竹、蓮湘等非遺展演。
引導推動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
10年來,長寧區在《非遺法》護航下努力前行,取得了一項項令人振奮的非遺保護成果。長寧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總結《非遺法》實施經驗,提升非遺保護工作管理水平,促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向群眾傳播非遺法律、普及非遺保護理念,引導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
以微旅行全景式體驗非遺文化,長寧區此次特別策劃了“匠寧拾遺”非遺微旅行,共分為微旅游路線,既有團隊游,也接受散客報名,內容包含欣賞非遺演出,體驗柳編葫蘆香囊、版畫、DIY水晶粽,參觀海派非遺展覽等豐富內容,形成集參觀、體驗、互動、休閑于一體的非遺文化深度游系列,讓觀眾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北新涇街道端午竹鈴編制體驗。
活動期間,長寧區各街鎮以嘉年華的形式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活動,將非遺體驗和黨史學習融合,為慶祝建黨百年營造良好氛圍。在AI社區北新涇街道,結合當下正在進行的黨史學習教育,街道特別策劃繩結編織黨徽活動,將非遺體驗和黨史學習融合,邀請社區居民動手編織黨徽掛件,在一針一線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華陽路街道非遺扎染制作體驗。
在古北市民中心,“香飄四溢 指尖非遺 ”端午香囊制作體驗活動邀請中外居民一起手作香囊,一共感受中國端午節氣習俗,以“筆下春秋 非遺記憶 ”為主題的毛筆制作工藝體驗課程,則邀請居民共享非遺技藝與文化大餐。
(來源:文匯報 作者:周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