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全運群星璀璨 上海體育人才培養三線開花
昨天上午,在關于《上海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陳群副市長介紹了上海體育人才培養的三種模式:傳統體校、體教融合和社會力量辦訓。
今夏的東京奧運會,不僅鐘天使、陳芋汐等傳統體校輸送的運動員勇奪金牌,出自七寶中學田徑隊的陳云霞也證明了體教融合的成功。乒乓球奧運冠軍許昕出自曹燕華學校,剛剛在全運會攀巖奪金的14歲平和學霸楊立豪更是社會力量辦訓的典型代表。三種模式三線開花,上海體育健兒用閃亮的成績證明了三種模式協同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的成功。
傳統體校一直是主陣地
傳統體校一直是上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多年來培養出大量優秀人才。目前,全市共有區級體校34所、市級體校3所,共有20所體校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本屆奧運會冠軍鐘天使(浦東三少體)、姜冉馨(奉賢區體校)、張靈(青浦區少體校)、陳芋汐(徐匯區少體校)都是由傳統體校培養輸送的。
目前,全市共布局建設了65支學校二線運動隊,實施了優秀教練員進校園工程,持續提升學校體育訓練水平。本屆奧運會賽艇冠軍陳云霞就是由七寶中學田徑隊轉項培養輸送的。
社會力量辦訓后勁足
社會力量辦訓是上海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近年來發展比較快的一種模式。2000年以來,徐根寶足球青訓基地、曹燕華乒乓培訓學校等一批社會力量辦訓機構逐漸興起,推動體育人才培養向社會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更具典型意義的是,剛剛拿下全運會U16組男子攀巖兩項全能(攀石、難度)冠軍的上海14歲中學生楊立豪,出自平和國際學校,奪冠后第二天就飛赴美國留學了。立志學醫的他,攀巖純屬愛好,是繁忙學習生活的一個調劑。這樣一位純業余選手的成功,是一個標志,更是一個開始,在東京、巴黎奧運會引入大量“極限運動”后,俱樂部走出的冠軍會越來越多。
2020年起,本市正式啟動“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社會培養基地”建設,現已命名35個“培養基地”,構建了完善的社會力量辦訓扶持、管理、考核、激勵政策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各類體育社會組織共注冊青少年運動員9000余人,共布局20余個項目,其中注冊人數較多的是冰上、擊劍、跆拳道、高爾夫球、馬術等運動項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