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教育現狀與展望

華樺
2021年09月29日17:50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歷史上上海曾作為亞洲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中西多種教育流派薈萃,開中國近代教育之先河,一度被稱為“教育萬國博覽館”。中國第一所中外合辦科技學校(格致書院)、第一所師范學校(南洋公學師范院)、第一所自辦的新式小學(正蒙書院)和女子學堂(經正女學)以及黃炎培先生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與中華職業學校,均誕生在上海。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堅持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優質發展和創新發展,率先探索全納的幼兒保教體系建設,率先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評價,積極優化調整高等教育布局,全方位探索推進教育改革,整體教育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地位。2010年,上海已全面完成“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各項任務,達到全國提出的2020年教育發展目標要求。上海學生在2009年和2012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均獲得全球第一,產生了上海教育的世界影響力。 在“十三五”時期,上海教育秉承開放交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教育發展理念,通過創新實踐,教育水平進一步顯著提升。

一、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十三五”時期,上海始終將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置于立德樹人事業中的核心地位,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各級各類學校育人效果扎實顯著。

作為全國首批五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區之一,上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知識體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與綜合”這一基本認識出發,整合各方面育人資源,構建高校思政工作“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體系,實現課內課外結合、網上網下結合、校內校外教育結合的全方位德育“三全育人”格局。

在內容供給上著力深化高校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高校試點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2019年上海15所高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創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在高校一校一課開展課程創新與實踐,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的生動案例”。中小學探索開設“導讀”“導學”和主題活動課程。在中小學擇優遴選100門“中國系列”課程。包括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價值觀有力量——和中學生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海市大同中學的“制度自信的力量——‘中國自信’系列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活動型選修課”、上海市第六十中學 “紅色堡壘”課程等。

在資源供給上,深入推進“開門辦思政”,搭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大平臺。推動高校將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考察指導現場點,在上海商飛、洋山深水港等單位掛牌建設一批“家門口社會實踐研修基地”,讓學生實地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結合中高考改革,上海將社會實踐納入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動員社會各方提供充足資源保障,建立兩千余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提供近八十余萬個實踐崗位,讓實踐育人“有地可去、有崗可選”。

在隊伍培養上,上海實施一體化教師培養,形成“學段融合+專業分層”的培養培訓體系,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圍繞共同主題開展集體教研備課,促進相鄰學段教師交流互動。繼續實施馬學科發展支持計劃、馬學科人才培養登峰計劃,加強學科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

二、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2020年,上海發布《關于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了義務教育重點領域的改革任務。在優質均衡方面,促進公民辦學校協調發展。通過加強公辦學校建設,通過緊密型學區集團建設、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新優質學校建設等方面,努力辦好家門口的學校,讓市民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一)建立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長期以來,上海堅持以公辦為主、社會參與、公民辦并舉的辦園格局,努力為上海適齡幼兒提供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服務。目前,上海普惠性幼兒園占比80%,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的幼兒占比85%。2020年上海共有幼兒園1664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026所,占比61.7%,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71.5%,基本建成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本市有需求的、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適齡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保持在97%以上。

自2006年起,上海市每3年制定一次“上海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上海市學前教育行動規劃(2006-2008年)、上海市學前教育行動規劃(2011-2013年)、上海市學前教育行動規劃(2015-2017年)、上海市學前教育行動規劃(2018-2020年),構建形成了完整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針對家庭托育需求突出等問題,2019年教委牽頭開展“新增50個托育點”市政府實事項目。共計完成布點56個,其中托幼一體的托育點有50個,社會辦普惠性托育機構6個,新增托額1605個。

為了進一步推進學前教育的普惠優質,上海教育部門全過程參與城鎮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開展全市小區配套幼兒園排查治理,目前全市絕大多數小區配套幼兒園都按照規定辦成了公辦幼兒園或者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園。建立規范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使用長效機制,明確要求嚴格落實區級政府主體責任,落實幼兒園等公建配套設施與新建住宅“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的建設要求,完成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

(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14年,上海一次性通過國務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認定,成為全國率先整體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省市。上海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評和教師教學國際調查,學生學業水平和教師教學水平位居國際領先地位。

2015年以來上海市教育、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規劃資源等9個部門聯合出臺《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實施意見(暫行)》(滬教委發〔2015〕139號),推進學校建設、設備配置、信息化建設、教師配置與收入標準、生均經費等五項標準統一。

為了著力縮小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距,上海創新學校聯動發展機制,激發學校變革內生動力,努力讓居民就近享受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資源。2020年順利完成第一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覆蓋郊區76所學校。推進緊密型學區和集團建設。建有學區和集團233個,覆蓋75%以上義務教育學校,實現優質資源跨校流動,讓更多學生享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市、區兩級新優質學校集群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82所,約占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25%。組織新優質學校展示交流和培訓活動,并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為核心探索新優質學校認證體系,形成專業指導下學校自我規劃、自我革新、自我進步的良好機制,持續激發學校自主發展提升的內在需求,促進更多學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師資的優質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現。當前上海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與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相結合,與緊密型學區集團建設相結合,著力把125所強校工程實驗校辦成“家門口的好初中”。每一所實驗校均配備1名名校長(含培養對象)、2名名師(含培養對象)、3名指導專家,每所學校不少于5%的教師入選上海市第四期“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種子計劃。 通過加強學校間教師教學研究增值,加強教師柔性流動機制,盤活已有的名師資源,進而推動區域內師資資源和智慧的均衡發展。保障了區域內教師能量的流動,提升了教師專業引領的輻射面和影響力,為縮小教師素質引起的校間差異做出重要的貢獻。

在評價制度上,上海2011年開始構建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推出十個“綠色評價”指標,分別是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學生學習動力指數;學生學業負擔指數;師生關系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指數;學生品德行為指數;學生身心健康指數和跨年度進步指數等。義務教育質量“綠色評價”體系旨在教學質量評價改革,不僅僅以學業成績為衡量學業質量的唯一標準,而是以更加科學全面的綜合評價和“綠色指標”來衡量學業質量,為學校提升辦學質量提供重要依據。2019年度上海市初中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報告顯示,上海城鄉、校際差異在縮小,學業成績均衡度處于較高水平,表明上海初中處于高位均衡發展狀態。

(三)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

特色普通高中是指能主動適應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會和地域經濟發展以及學生發展的需求,有惠及全體學生、較為成熟的特色課程體系及實施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穩定獨特辦學風格的普通高中學校。在價值理念上,切實貫徹“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切教育”的理念,追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一切”。

2010年,上海承擔了國家教育綜合體制改革項目——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項目,并提出普通高中要分類指導;2011年,上海市教委設立“上海市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與評估”項目。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設與評估,以項目方式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促進高中教育從分層教育逐步向分類教育轉型。經過8年多創建,全市共發展了55所特色普通高中項目學校(含9所已被命名的特色普通高中),涵蓋8大領域,包括理工類、科技類(含信息、生態教育、創意設計)、藝術類、語言與優秀傳統文化類、體育類、商業財經金融類、法治類、綜合類(如史學、現代生活、中醫藥教育等)。如徐匯中學著力于建設基于科創特色的研究型學校,建設了以“生物+交通”工程為主的多個高端實驗室以及“2+X”科創課程群,努力把學校辦成科學家、工程師的搖籃。曹楊中學以“環境素養培育”為特色,在校園環境規劃和特色實驗室建設中,秉持即“校園即實驗室”的理念等。特色普通高中建設是上海普通高中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重點,把特色作為學校整體變革的一個觸點,打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困局,實現一般高中育人本原的回歸。

三、建立開放、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

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當前,上海正加快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城市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緊迫,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為凸顯。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上,事業規模基本保持穩定,呈現多元化辦學格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2019年,上海共有中等職業學校90所,其中:職業高中23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50所,技工學校7所,成人中專學校10所。全日制在校生9.6萬人。招生總數3.4萬人,普通高中招生5.4萬人,職普比為4:6,符合“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的要求。2020年,上海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總數為11057人,在編在崗的教職工總數、專任教師總數、專業教師總數分別為10643人、7901人和4256人,生師比為12.3:1;校均“雙師型”教師比例為59.7%,相比上一年度提高1.6個百分點。“雙師型”教師比例接近六成。

2020年,上海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系統設計規劃勞動教育工作新格局。上海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上海市職業教育協會中職德育工作委員會舉辦了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中職德育論壇,出版了“勞模、工匠進校園”工作品牌培育項目成果匯編集,并持續推進“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各中職學校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課程,通過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邀請勞模開設講座等方式,推動勞動教育落實落地。各中職學校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課程,通過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邀請勞模開設講座等方式,推動勞動教育落實落地。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落實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上海先后與喀什、果洛、遵義、云南成立了滬喀聯盟(2014年)、滬果聯盟(2015年)、滬遵聯盟(2016年)及滬滇聯盟(2018年),經過多年實踐探索,“一市四地”職業教育聯盟對口幫扶機制不斷完善,取得良好成效。

過去十年中,上海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立中高貫通、中本貫通人才培養模式。這是由于上海隨著產業升級,各行各業都大幅度提升了對技術技能人才素質的要求,要求培養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五年制高職的舉辦是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進一步深化的需要。

在專業建設方面,高職實現九大產業人才供需對接調研,專業布局結構持續優化。推進“3+3+3”九個產業領域(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3個科技產業,飛機制造、船舶制造、汽車制造3個先進制造業,養老護理、家政服務、學前教育3個民生領域)人才培養供需對接調研,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的產業地圖,加緊布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汽車制造、船舶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領域專業,推進家政、養老、護理、學前教育、酒店管理等民生和現代服務業專業的建設與發展。2020年,上海高職院校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學校向教育部申報37個符合上海“四大品牌”戰略的專業,專業布局與上海產業匹配度不斷提高。

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廣泛開展,全面提升專業建設目標。2020年,上海持續推進第一、二批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并開展第三批1+X證書制度試點申報工作。共有25所院校(含上海開放大學)申報第三批試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55種,參與試點的專業193個。上海各高職院校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等工作緊密結合,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有效提升了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

推進產教融合試點,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2020年,上海市發改委、教委、經信委和科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上海市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方案的通知》,對上海市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工作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聚焦本市制造業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確定32家企業為上海市第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教育集團、上海建筑職業教育集團、上海交通物流職業教育集團、上海市金山區職業教育集團、上海商貿職業教育集團入圍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單位。

深化校企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建立“聯合訂單”“現代學徒制”“工作室”等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多元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海高職繼續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2020年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高職院校已達11所,試點專業數達32個,涉及加工制造、交通運輸、商貿財經和文化藝術等專業領域,參與學生1087人,參與企業68家。8所試點學校被確立為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訂單培養人數7242人,占在校生總數的6.7%。

此外,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已成為技術技能人才展示的舞臺。上海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認真備戰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展示了上海高職學生的風采。2020年,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召開,本次大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大賽舉辦,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大賽以“新時代 新技能 新夢想”為主題,共設86個比賽項目,其中,世賽選拔項目63個、國賽精選項目23個。上海參賽代表團共計獲得9金、10銀、7銅及45個優勝獎,而上海高職院校作為上海參賽代表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風采,賽出了水平,最終收獲了5金、2銀、1銅以及22個優勝獎。

四、加快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上海現有普通高校64所,其中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高校23所;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233個(含205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和28個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點264個(含195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和69個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在讀全日制研究生15.2萬 人,其中博士生3.2萬人、碩士生12.0萬人。近年來上海高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學科建設關鍵環節,以一流人才培養、一流學科建設驅動一流大學發展,取得了相應成效。面對新時代深化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新部署,上海正在深入謀劃、聚焦重點,以新的起點再出發,加快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2014年上海率先啟動面向2020年的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以優化省級高等教育治理機制、 實施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和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這 “三駕馬車”,率先對接國家“雙一流”戰略,對今后一段時期全市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規模、層次、類型和分類發展目標進行翔實布局,據此出臺面向2020年和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上海高校學科建設、上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這“三大規劃”,并從“綜合性、多科性、特色性”和“學術研究型、應用研究型、應用技術型、應用技能型”縱橫兩個維度建立分類標準,建立了從“一列縱隊”向“多列縱隊”轉變的高校分類發展制度體系。 上海還以“三大規劃”為參照,制訂地方條例——《上海高等教育促進條例》,于2018年3月施行,成為全市形成合力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立法依據。

于2014年啟動“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以“在高原上建高峰”的思路優化學科 布局、凝練發展方向。圍繞四類“高峰”學科和兩類“高原”學科進行布局,全市已有26所高校105個學科點納入建設范圍。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上海高校97%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參加評估,相比于第三輪評估的87.7%參評率有較大幅度提升。上海高校63%的在建學科達到全國前50%的水平,46%的學科達到全國前30%的水平,20%的學科達到全國前10%的水平,11%的學科躋身全國前5%的水平,5.6%的學科位列全國前2%的水平。上海高校共有91個學科入選“A”級別,其中:A+檔26個、A檔27個、A-檔38個。2017年,上海有14所高校的57個學科進入了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與此同時,高校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2014-2017年,上海高校每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數量,均占全市獲獎總數60%左右,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數占全市授權總數50%左右。上海高校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許多重大原創性突破,技術轉移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在暗物質探測、集成電路與芯片設計等基礎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成果,承建國家海底長期觀測、轉化醫學、超強超短激光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張江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與管理、科研成果產出與孵化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生力軍作用。同時,依托高校布局23個新型智庫,開展高水平決策咨詢,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庫、智囊團作用。

五、基于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終身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城市建設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已成為各國開發人力資源、提高經濟競爭力、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作為國內最早提出學習型城市愿景、率先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的超大城市,上海在“十三五”期間持續創新發展,滿足各類人群的終身學習需求。

目前,上海已經完成了“十三五”期間的老年教育場所倍增計劃,有4所市級老年大學以及44所系統校、18所區級老年大學、221所街鎮級(含工業園區)老年學校;積極推進老年教育居村委學習示范點、養教結合學習點、社會學習點等三類學習點的建設,培育了5589個居村委學習點、531個養教結合學習點和326個老年教育社會學習點,不斷推進老年教育場所下移,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9所高校開設的老年大學持續發展。上海市教委還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聯合打造了“中銀常青樹”老年教育合作項目,在全國率先發布為老年人學習特別定制的“老年人學習卡”,開展了“金融知識進社區”培訓課程項目,參與金融培訓的老年學員高達10萬多人次。

在企業職工教育方面,上海市成人教育協會企業教育專業委員會的13家會員單位積極組織員工參加教育培訓,累計達到6078450人次。目前全市共有61所高校為市民提供學歷或非學歷的高等繼續教育,19所高校開辦自學考試項目;上海開放大學先后與101家企業開展合作,建立了貼近行業企業的多元合作辦學模式。上海完成了百萬在崗人員學力提升計劃,既對接上海行業發展需求和崗位要求,為在崗人員提供多種形式的學歷教育課程培訓服務;又開展覆蓋面廣的非學歷教育培訓,并不斷深化非學歷學習成果與學歷教育學分的轉換工作,推進了學歷與非學歷的溝通。

為了營造良好的終身學習文化,上海正在不斷探索整合社區各類資源建設“社會學習點”,鼓勵更多的公共資源、培訓機構、企事業單位將空閑的場地、學習資源等向公眾開放,共同參與社區共建市民終身學習空間,為進一步豐富市民的學習內容,創新市民學習方式,搭建更為豐富的市民自主學習平臺,上海市教委整合高校、系統、社會取值、以及區縣教育局(社區學院)等資源,依托現有的場地、設施設備和優勢公共教育服務資源,于2013年在全市建立了首批“上海市民終身學習實踐(體驗)基地”,截止2017年,共建設八大上海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設立體驗站點110個,體驗項目400余項,每年參與體驗學習的市民達150多萬人次。上海在推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區建設過程中,努力讓每一個市民在社區的學習空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但改善市民身邊的學習條件,拓展學習場所。并通過一定的團隊組織形式,使市民產生更強的學習歸屬感,2016年全市各類學習團隊總數達29402個,涵蓋了文化娛樂、養生保健、體育建設等多個方面,參與人數超過50萬人。

六、教育信息化進入2.0時代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開啟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8-2022)》的推出,為上海教育事業展開了一幅美好的上海教育信息化發展藍圖。

經過多年建設,上海教育信息化事業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自有光纖教育城域網全面覆蓋,學校信息化應用程度顯著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廣泛提升。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應用廣泛深入普及,教育信息化跨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 當前上海教育信息化已初步建成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深度融合為核心的“一網三中心兩平臺”(上海教育城域網,上海教育數據中心、上海教育資源中心、上海教育認證中心,上海大規模智慧學習平臺、上海教育綜合管理決策平臺)基礎環境。統一教育資源建設標準,打造國家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庫,以此促進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推動信息化教學常態應用。

建設“上海微校”、“上海學習網”,向各類學習者提供課程學習、在線閱讀、互動交流、特色頻道等多種學習功能,運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學習通道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學習云服務。上海學習網為市民提供在線學習、活動分享、學友交流、學習地圖、終身學習檔案與學分認證等服務,點擊量突破2.4億次,提供在線課程3萬門,電子書刊7萬多冊,有聲圖書6000余種,注冊學習人數達到510萬,市民成立網上學習團隊8103個。完善“上海中小學數字教材系統”,形成體現“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教學應用方式。推進“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臺”深入應用,統籌利用全市高中優質、特色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資源。完善“上海市中小學專題教育學習平臺”,形成了一批形式活潑、集教學性、探究性和游戲性于一體的特色網絡課程。此外,還開展幼兒園信息化建設項目試點,實施中小幼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市14萬余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已基本完成50學時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形成適合上海教育改革發展的課程群,涵蓋技術素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四大方面,課程數量達到200多門。各區通過自助配課、選課的方式,已完成培訓人次達到104958人次

七、未來發展:為學習者提供優質公平、適應個性和多樣可選的教育

十三五時期,上海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與國際大都市相比,在人力資源開發和競爭力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差距。面對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上海必須主動順應開放融合、協同創新的全球大趨勢,率先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變革和完善高水平人力資源開放體系,為上海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開發高水平人力資源、培育未來發展新動能,為國家現代發展發揮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上海致力于建設卓越全球城市,需要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引領新興產業與文化發展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但與國際大都市相比,上海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依然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差距依然突出,尤其是面向高科技服務業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端生產性服務型人才,供給水平不高,高等教育績效偏低仍是一大短板。要進一步提升上海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深化改革,整合大學、科研機構及行業企業等國內外資源,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科學調控人才培養結構和教育供給結構,圍繞國際金融、國際航院、國際貿易、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教育、醫療衛生等行業發展的新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跨界、跨領域、多學科的協同創新與高質量人才培養。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和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職業教育必須審時度勢,“用開放的眼光、國家化的視野,在辦學理念、教育標準、課程資源、學生交流、教師培訓等領域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抓緊做好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有效滿足全球經濟一體化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需求”。通過優化院校布局,打造國際化人才培養高低,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學校辦學基礎,引入國際知名教育品牌,建設若干所兗州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職業院校。

上海市教科院聯合《解放日報》共同組織開展了“我心中的上海教育”征文,通過詞頻分析顯示,市民對于未來現代化的人的認知主要集中在“能力”“發展”“素質”“社會責任”“知識文化”“道德”“自主”“全面”等,這反映了市民未來教育育人的一致期盼。未來基礎教育應當進一步轉變簡單依靠分數指標和工具價值導向的評價機制。在升學考試評價中,進一步關注和引導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提升學生應對未來發展的綜合素質。市民對未來教育的期盼還集中在學校教育和教育治理環節,同時也反映出市民群體內部之間存在的較大差異。因此進一步推進學校內部教學評內容和方式的系統改進和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迅速提高,需要關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和群體內部的差異,有效回應不同主體的合理訴求,優化市民教育體驗和獲得感。此外,市民對未來教育的設想大多與技術發展有關。尤其是涉及學校教育的課程、教學、教師等關鍵要素,技術影響正在推進深度變革。

人工智能、信息化及新技術組合對教育帶來日益深刻變化的新時代,工作世界發生巨變,對人的素質、人才結構以及人的工作方式帶來革命性影響,千禧一代和年輕人更多地選擇靈活就業、彈性就業、自主工作和創業,對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隨著制造業主導的生產性經濟模式逐步讓位于日益強大的服務業主導的消費型經濟模式,居民追求幸福人生,對分享優質公平教育及其服務的訴求日益強烈。面對新需求,上海教育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的能力以及評價、考試制度和支撐保障教育更好發展的水平。迫切需要堅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引領,加快教育制度、教育形態和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實踐探索,大力推進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務業態創新,聚焦提升全體居民應對未來變化與獲得發展的素質和能力,加快實現優質公平、多樣可選、泛在融通的教育供給,支撐和引導每個居民為未來的學習和21世紀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并實現多彩生活和美好人生。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