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哲思盛宴,高校學者跨界共論大變局中的“我們和世界”
10月16日,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哲學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2021復旦大學EMBA人文盛典”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黨委書記袁新、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出席并致辭。
本次活動以“大變局中的我們和世界”為主題,從國家、社會、企業(yè)、個人等多個維度,引導大家讀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長達6小時的實況直播中,多位嘉賓分別從“世界如何看待我們”“我們如何看待世界”“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如何看待未來”等角度發(fā)表主題演講。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指出,新冠疫情是一場非傳統(tǒng)的世界大戰(zhàn)。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經濟和技術進步能夠推動社會發(fā)展,而戰(zhàn)爭與危機會改變歷史的進程。此次新冠疫情所引發(fā)的“變局”,其能量不亞于一次戰(zhàn)爭。中國將堅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成為國際和平的維護者和國際安全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藝高高藝術傳播機構創(chuàng)始人兼CAO曹啟泰用一句話回答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從“頭”來過。“頭”既指追溯事物的本質,跟自己推心置腹,找回源頭的自己;也指改變思維和認知,保持耳聰目明的狀態(tài),吸收新思維,擁抱新科技,重新出發(fā)。大變局中的我們和世界,需要直面“新”和“變”,跟著時代,從“新”開始,也是從“心”開始。
“世界充滿不安,是源于我們內心的不安。我們有能力決定自己是善的、是有意義的、應該做什么,這樣我們就能找到安靜。”這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對“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答案。他認為,在大變局時代,每個企業(yè)、個人都要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面對焦慮,不妨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從哲學中找尋智慧,找到對善的本源力量的信念。
從“唐宮夜宴”到“龍門金剛”,火出圈的河南衛(wèi)視再一次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新國潮,而幕后策劃人員之一的河南青年電視文藝新銳導演陳雷用身體力行的案例,展示了個人在大變局時代的作為。他表示,要深度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自身的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同時在此過程中不能發(fā)生偏差。這就要求我們能夠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文化,唯有真情,才能感召更多人;唯有守住初心,方能到達要去的地方。
大變局帶來大挑戰(zhàn),也帶來大機遇,企業(yè)應該如何順勢而為、把握機遇呢?華為“藍血十杰”胡賽雄指出,企業(yè)增長不能以犧牲價值為代價,在大變局時代,企業(yè)更要開展以價值為目標的戰(zhàn)略設計,基于人性的制度設計,方能把握大機遇。企業(yè)要抓牢核心價值,發(fā)展核心能力上的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走出內卷和規(guī)模不經濟的困境,未雨綢繆。
說到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離不開富有創(chuàng)新力量的設計。上海科技大學創(chuàng)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教授從全球設計趨勢的大變局入手,為大家展現(xiàn)了一個不一樣的設計世界。王受之指出,對設計而言,重點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怎么走出一條中國設計的文脈之路。文脈是傳承,也是創(chuàng)新;是延續(xù),也是突破。把民族和國際結合起來,在大變局中,我們應該用這種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回答“我們如何看待未來”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強調,當下的科創(chuàng)大變局可能是從來沒有過的機會,“過去是某一種技術突破慢慢擴散延伸去影響各行各業(yè),而今天是在各行各業(yè)里多種技術并發(fā),每個行業(yè)都有多種技術,各個技術在不同行業(yè)同時進發(fā)。”他認為,在大變局時代,要堅信明天比今天更好,明天的明天一定比明天更好。不管是從事原創(chuàng)科技研發(fā)還是應用科技成果,都是有意義的。
與會者表示,在大變局時代,國家、企業(yè)、個人都要有思考、有責任、有擔當,通過自身的努力,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心懷“國之大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本次活動由復旦EMBA和復旦人文智慧課堂承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