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寒潮或可增加我國居民近4成死亡風險
東方網通訊員孫國根、記者劉軼琳2月16日報道:近日,復旦大學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帶領博士研究生雷劍等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脈耕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收集了我國2013-2015年272個城市的城市死因監測系統和國家氣象數據,首次全面評估了寒潮對我國居民總死亡、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死亡風險的影響后認為,寒潮或可增加我國居民近4成死亡風險。
該研究為寒潮與我國居民死亡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提供了關鍵證據,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相關成果近日(2月14日)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雜志上。
闞海東說,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熱浪、寒潮、極端降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對居民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威脅。既往的相關研究多關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對居民死亡風險的影響,而探索寒潮對居民死亡風險影響及評估相關疾病負擔的研究十分少見。針對此,研究團隊開展了大規模、多中心、代表性強的流行病學研究。
聯合課題組研究結果顯示,與非寒潮日相比,寒潮日總死亡風險增加約39%,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50%,冠心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66%,中風的死亡風險增加49%,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35%,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風險增加約26%。寒潮對居民非意外總死亡風險的影響出現在滯后3-4天,在10-15天達到效應峰值,28天后效應消失。此外,研究還顯示,寒潮對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影響更大,在我國不同氣候帶的效應也存在差異。
研究提示,我國有必要根據各個氣候帶的特點,建立區域性的寒潮預警系統,提醒居民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群應提前采取防寒、保暖、室內空調、供暖等適應性措施,以減少寒潮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