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延安《解放日報》改版80周年學術研討會昨日在線上舉行
人民網上海4月24日電(馬作鵬)4 月 23 日,“守正創新 繼往開來——紀念延安《解放日報》改版 80 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
此次學術研討會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解放日報社、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延安新聞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承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聯合主辦,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承辦。
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機關報,在延安出版歷時近六年時間,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1942年的改版工作使報紙達到了新的高度,對黨報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典范,其守正創新的歷史經驗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金海燕、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解放日報總編輯陳頌清、延安大學副校長付峰、延安新聞紀念館副館長李英翠、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研討會開幕式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黨委書記張濤甫主持。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金海燕在致辭中表示,復旦大學一直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注重與兄弟院校和新聞傳播業界的交流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表示,延安《解放日報》成功改版,由“一張不完全的黨報”變成“完全的黨報”,報道內容側重革命根據地抗日斗爭以及群眾生活。改版不僅是形式內容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辦報理念的轉變,從此確立了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的黨報屬性。
解放日報總編輯陳頌清在致辭中指出,上海《解放日報》與延安《解放日報》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從延安清涼山到上海漢口路、延安中路,《解放日報》和延安根脈相連。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對于中國當代的新聞事業,尤其是黨委機關報的定型與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延安大學副校長付峰在致辭中表示,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所形成的黨報理論對黨的新聞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梳理歷史發展邏輯從而理解當下,挖掘歷史成功經驗從而增長智慧,這賦予我們這次研討會在特殊歷史時間節點召開的重要意義。
延安新聞紀念館副館長李英翠認為,延安時期清涼山是新中國新聞廣播、出版事業的發祥地,被稱為“紅色新聞山”。延安《解放日報》于1942年4月進行改版,以嶄新的面貌問世,成為黨和邊區政府的喉舌、聯系各根據地的紐帶和橋梁,被稱為“革命的魯班石”“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在致辭中表示,歷史經驗證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和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在繼往中開來,在溫故中知新的艱苦努力分不開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方表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基地長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研究工作。近年來該團隊瞄準打造“全國高校馬新觀教學示范基地、全國馬新觀理論研究基地、全國馬新觀教育咨詢服務基地、全國高校部校共建推廣應用基地”目標,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品牌建設、影響力建設,做到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三位一體。
該基地先后獲評“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科研示范團隊”“為人為師為學先進典型”和“鐘揚式教學團隊”等稱號,“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在獲得國家精品課基礎上,又成為首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