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大白”來了!滬17所高校外語志愿者化身“云端隨身翻譯官”
當前,上海疫情防控正處于社會面清零攻堅的關鍵時期。近2500萬的常住居民中,有一個特殊群體——21萬來滬外籍人員,他們分散在普通小區、國際社區和涉外區域,因為語言溝通不暢、政策掌握不熟和即時翻譯服務的缺失,在與防疫工作人員的溝通中,容易產生困惑、誤解,甚至沖突。如何有效彌補疫情下即時外語翻譯服務的短缺?成為助力上海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的重要課題。
【“翻譯大白”在行動】
近日,一場主題為“語言大白守‘滬’行動”的外語志愿者公益服務在全市范圍內正式啟動。這一公益服務由云同傳平臺Trans On、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牽頭,聯合上海17所高等院校的外國語學院和高級翻譯學院共同發起,發動上千名外語專業人士通過Trans On云平臺快速注冊成為志愿者,提供無接觸式的“云端”即時翻譯服務,服務語種包括英語、德語、法語、日語、韓語和西班牙語等,幫助外籍人士和防疫工作人員解決溝通中的語言難題。
“上海疫情暴發以來,我們也不時在網絡上看到,因為中外文化的不同,一些外籍人士對于防疫政策會有些不理解。及時有效的語言翻譯與溝通,可以化解誤會,增強理解與信任,這也是我們這個‘云端’公益活動的初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王欣教授表示。
此次公益行動是外語翻譯志愿者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匯集了上海地區的最強翻譯人才資源——同濟大學、東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17所高等院校的外國語學院和高級翻譯學院全員參與,上千名學生、老師和專家紛紛在線申請成為志愿者。
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李維平表示,上千名外語人才通過“云端”做志愿者,借助互聯網科技強大的技術和資源整合能力,服務于全上海所有區域的社區防疫。通過這次公益行動,幾乎發動了全上海頂尖的外語人才,展示出上海外語界齊心協力,共同抗疫的堅決行動力。
不僅如此,此次公益行動的輻射范圍廣泛,覆蓋了上海地區所有小區和場所。通過Trans On平臺向所有人贈送免費的翻譯“語言包”,所有防疫工作人員,包括社區工作人員、居委會干部、快遞小哥、醫務人員等,以及所有在滬外籍人員,都可以通過平臺免費獲得服務。
【“隨身翻譯官”云端服務】
強大的整合能力背后,離不開云端技術。據悉,Trans On通過自建的“云端翻譯中心”,一端連接志愿者,另一端鏈接需求方,打破了傳統志愿活動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掀起了一場特別的“線上志愿活動”。
通過平臺,志愿者能夠以“響應式”的模式來提供翻譯服務。所有志愿者在線注冊后,一旦有需求就及時響應,在家就可以接單,遠程提供服務,不必冒著感染風險到達現場。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法語專業學生曉峰說:“我自己小區在封閉隔離當中,平時上網看到有些小區的中文通知被翻譯成‘奇葩’的法文,或者一些小區居住的外籍人士買不到菜,替他們著急又無能為力,這次的活動正好圓了我在家做公益的夢想。”
同時,需求方也可以通過平臺獲得即時性的服務。據上海社區工作人員小張介紹,這個志愿服務的“打開方式”很特別,只需要掃碼進入APP,選擇所需的語種,系統2分鐘內就會自動匹配到翻譯志愿者,而且7*24小時都有人響應,就像請了一個“隨身翻譯官”,非常便捷高效。這項服務每天能夠為社區解決10多次翻譯需求,比如可以用多種語言通知全員核酸檢測,提醒生活物資發放的領取,響應一些外籍人士的物資和生活服務需求,提升了防疫工作的效率。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吳赟教授強調,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各種語言與文化在此交匯互動。疫情暴發以來,這些不同的語言與文化變成了難以逾越的壁壘。在這個特殊時期,外語專業人士要發揮自己所長,去解決社會的燃眉之急,也要求我們更多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語言服務實現數字化的改造,消除時間與地點帶來的限制。
“解決疫情帶來的應急語言服務難題,不僅要靠政府,還要靠民間力量。高校的外語院校就是民間外語人才最多的地方,這些力量一旦被激發出來,能夠極大地提升一個城市的語言服務能力。”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一凡教授表示,這種云端口譯應急方案,很好地解決了將外語專業的翻譯服務投送到上海需要的地方和需要的人,真正做到了隨時隨地響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