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騎行漸成年輕人新寵,上海這些熱門路線最受青睞
如果你問,哪一項戶外項目最先跟上上海全面復工復產的步伐,騎行必定是答案之一。
在濱江的騎行道上,一輛接著一輛的自行車從路人眼前掠過。騎行者或是穿戴著專業的裝備,騎著公路自行車,壓低身子向前進發,或是蹬著共享單車,時而停下欣賞對岸的風景。“這有點夢回上世紀80年代啊。”有市民發出感嘆。
當然,區別還是很明顯。自行車作為申城曾經的婚嫁“三大件”之一,一度是稀罕物,甚至是奢侈品。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綠色環保出行方式的推廣,再到這兩年疫情影響之下,自行車以新的面貌重回大眾視野,并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根據美騎發布的《2021年中國運動自行車調查報告》數據,18至40歲的青壯年人群依然是自行車運動的主要群體,占比達到77.45%。自行車消費主力軍集中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在這一波熱度下,自行車有了不一樣的價值表達,不僅僅是交通出行方式,還是運動和彰顯個性的工具。
當上海這座城市進入全面復工復產的節奏,騎行成為“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戶外項目之一。這樣的復蘇速度,與騎行自身的屬性相關。不同于露營等受外部條件限制較多的項目,它的門檻相對較低,一輛單車就可輕松上路。
小紅書平臺數據顯示,6月1日至7日,上海人對騎行的搜索量環比前一周增長約60%。從熱門筆記看,浦東濱江騎行綠道等濱江騎行路線、長興島騎行路線,以及武康路、淮海中路等梧桐區騎行路線,是創作者們分享與打卡最多的熱門線路。在濱江路線上,運動騎行愛好者絡繹不絕,而在武康路等地,更多是休閑騎行愛好者。
“上海6月的天氣真的讓人很喜歡,日落時在江邊騎行是一件很贊的事情。”小甜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浦東濱江騎行的感受。這是眾多騎行者青睞的熱門線路之一。它的“明星基因”在于,獨立連貫的騎行道、浦江兩岸的美景,特別是到了夜間,壯觀輝煌的萬國建筑群等風光,直撞入騎行者的眼中。小甜從正大廣場出發,全程共15公里,沿途經過南浦大橋、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盧浦大橋、后灘公園等標志性建筑與景點。“總共騎了106分鐘,一路走走停停拍拍照,挺愜意的。”
坐車太快,走路太慢,騎行就成了恰好的選擇。“騎行長期以來是很多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與上海有關的很多照片里,也經常可以看到騎著復古單車等出行的人們。”小紅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主題騎行也是上海特色之一。比如元旦、圣誕、萬圣節的節日主題騎行,以及復古主題騎行等等。
人們或是通過citybike去探尋城市的角落,傾聽過去與現在的對話,或是在鋼筋水泥的包圍之下,需求身心的放松。“隨著每周1到2次固定時間的騎行,我和先生發現這30多年沒有注意到的上海角落,在騎行的過程中領悟到健康生活的規律。每次遇到涼爽的清晨或是傍晚,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要么我們去騎行一趟’。”一名騎行愛好者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感受。
熱度也意味著商機。這兩年來,一些旅行平臺瞄準了騎行遇熱這一趨勢,相繼推出各式線路,既有城市夜游,也有郊區一日輕騎,還有出市的遠途游。就在端午假期第一天,主打“旅游+交友”模式的游俠客平臺,恢復了兩個多月來的第一個騎行團,目的地是長興和橫沙雙島。
“我們的項目都是依托于線下,封控期間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為了加強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交流,有時會開展線上活動,比如旅行分享會、讀書分享會等等,也為宅家的大家調節一下情緒。”上海游俠客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云子說。
2020年至今,公司研究設計了十幾條騎行線路,比如長興與橫沙的雙島騎行,途經濱海大橋、林蔭道、長江第一灘、稻田風車,疾速海浪吹風;加入徒步元素的崇明輕騎,穿過西沙濕地水杉林,打卡海岸燈塔古剎;大美青浦線路,邊騎行邊游覽淀山湖彩虹橋、太浦河、金澤古鎮等風光。
線路設計時,項目負責人會根據季節來考察沿途風景的適配度。夏天是否有遮陰,秋天是否有水杉和楓樹,以及線路是否可以避開車流等等。理想模式是風景小眾,人少車不多,這樣體驗打卡最佳。同時,團隊也會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動以及用戶反饋,對線路進行調整。
“6月1日之后,最先恢復的就是雙島騎行。因為這是純自然體驗的線路,不涉及到點位的開放與否。并且對于游客來說,心理上會覺得崇明方向更遠一些,在條件受限無法出市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旅行的感覺。”李云子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正關注相關政策,具備條件就會及時重啟線路。同時,也將根據用戶的需求,開發更多的騎行線路與場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