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小區用機器人上門收垃圾,“定時定點”還要堅持嗎?
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讓扔垃圾不再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在全球許多城市被證明是促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有效手段。
在上海,在隨地亂扔垃圾受到嚴格限制的前提下,對分類投放垃圾的過程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尤其是限定投放點和時間,能確保有限的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對投放者的分類情況進行高效監督,逐步將外部監督壓力轉化為投放者內心分類的自覺。
但近日,個別小區出現了用機器人上門收垃圾的現象。
扔垃圾不再“定時定點”,在居民中引發熱議。這樣的探索,對垃圾分類實效而言,究竟是一種鞏固、促進,還是倒退?
錯時投放不用頭頂烈日
7月5日14時,所住樓棟附近垃圾投放點指定的投放時間已過,垃圾桶已撤走,清河灣佳苑居民徐純來本打算頭頂烈日,走5分鐘去“錯時投放點”——小區垃圾箱房扔垃圾,但在志愿者的介紹下,發現多了一種更方便的選擇。
進入小程序,輸入位置并“呼叫”,大約2分鐘后,一臺“毛驢快跑”機器人從遠處緩緩駛來,停在樓棟前的指定位置。
徐純來在手機上點擊“打開蓋子”,干垃圾和濕垃圾兩個投放口上的蓋板抬起。人扔完垃圾離開數秒后,蓋板自動關閉。
機器人原地等待5分鐘,若期間無人“呼叫”或投放,便自動回“家”——安裝了充電插口的機器人專用停車位。
該小區目前有兩臺“毛驢快跑”機器人,每臺裝載有一個300升的干垃圾桶和一個50升的濕垃圾桶,充電后,可在小區內行走10個小時。
對于這種新穎服務,徐純來贊不絕口:“一不小心錯過投放時間,扔個垃圾來回就要十幾分鐘,天氣這么熱,一身汗,早上的澡就白洗了。現在等機器人上門收,輕松舒適。”
居民反映,這兩臺機器人是今年6月27日投入使用的,很對一些工作時間特殊、無法在指定投放時間內分類投放垃圾的人的胃口,比如上中班、晚班或要加班的“打工人”。遇到大風大雨、太陽太曬等情況,許多不高興出門走幾分鐘扔垃圾的居民也有讓機器人上門的需求。
“定時定點”能否放開
記者了解到,清河灣佳苑有28個單元樓,原本一個單元樓下配一組干濕垃圾桶,2019年5月起,小區撤桶并點,只設4個限時投放點和1個錯時投放點,限時投放點每天上下午各開放1.5個小時,錯時投放點24小時開放。
雖然一開始有不少居民嫌“定時定點”麻煩,不配合,但經過3年多的堅持,大部分居民已基本習慣了“定時定點”,進而養成了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
然而,機器人的出現,攪起一池漣漪。
這種為扔垃圾提供了極大便利的方式,和制造麻煩促進分類的“定時定點”是完全相反的做法。
一些居民會覺得,既然大家分類習慣已經養成,是否該取消“定時定點”,更多采用機器人上門收垃圾或保持疫情期間樓下設桶等方式,把過去扔垃圾的便利“還”給大家。
負責清河灣佳苑的中艦物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奎坦言,今年4月至5月,受疫情影響,考慮到控制風險等因素,“定時定點”曾暫停過一段時間,把一干一濕兩個垃圾桶又放回了樓下,結果,垃圾分類實效相比疫情發生前大幅退步。
“沒有投放機器人前,也有部分居民提出能否保留樓下設桶的模式,抑或增加新的投放時間段、延長已有投放時間。”劉奎表示,經過綜合研判,小區仍堅持實行原有的“定時定點”方案,“因為心里沒底”,無法確定小區封控管理期間“掉了的”垃圾分類習慣能否在短時間內重拾,更不能確定現階段把便利“還”給大家后,一定會促進分類實效。
機器人是“最優解”?
據了解,清河灣佳苑投放機器人,主要是為了方便錯過投放時間或腿腳不便的居民。
這又引出一些新問題:兩臺機器人分得清誰才是真正需要這些方便的居民嗎?如果居民都要享受這種便利,都依賴機器人上門,那么“定時定點”豈非形同虛設?
此外,投入和運維成本頗高的機器人,是否是為這些居民提供方便的“最優解”?
記者算了筆賬,假設所有居民都依靠機器人上門收垃圾,按照清河灣佳苑近期日均的濕垃圾分出量來計算,兩臺機器人一天至少要前往垃圾箱房清空濕垃圾不下28次;按照每戶居民從“呼叫”到完成投放耗時5分鐘計算,兩臺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運轉,也只能滿足約一半住戶的需求。
“所有居民都用機器人是不可能的,‘定時定點’仍是投放垃圾的主要渠道。”機器人運維方上海永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皮信東坦言,目前機器人仍處于試水階段,暫時只向腿腳不便的居民和很小一部分愿意參加試驗的居民開放預約權限。
皮信東表示,這兩臺機器人更大的意義在于積累運行數據,為小區未來是否放寬“定時定點”提供決策依據。
記者查看運營方提供的數據,發現兩臺機器人近期每天被“呼叫”的高峰期集中在3個時段:9時至10時,13時至14時,15時至16時(每天8時30分至18時接受“呼叫”),這提醒小區管理者,要發現和重視這些新變化,充分調研在這些“高峰時段”允許居民投放垃圾的必要性、可行性,把真正迫切需要的便利“還”給居民。
據透露,單臺“毛驢快跑”機器人的硬件成本在10萬元左右,通過規模化生產和技術革新,未來有望控制在3萬元至4萬元,但這筆費用對許多小區而言,仍是“天價”。
業內人士坦言,如果只為方便錯過投放時間或腿腳不便的居民投放垃圾,完全可以通過增設垃圾桶、延長投放時間、社區志愿者上門帶走垃圾等成本遠低于機器人的方式來實現。
皮信東表示,考慮到小區接受度的問題,目前“毛驢快跑”機器人采用無償投放的模式,未來規模形成后,將通過機身廣告、呼叫程序頁面廣告等渠道實現營收,“預計上海一半的小區都投放后,可開始盈利。”
此前,許多可回收物智能投放設備的運營者已嘗試走過這條路,然而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一家實現過占據上海一半小區市場份額的目標,大多數運營者“無錢可燒”,倒在了資金鏈斷裂的坎上。
“毛驢快跑”能否一直“跑”下去,也要先打上一個問號,有待觀察。模式雖好,還得有可持續性、可操作性,才有復制推廣的價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