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申城航運文化地標“前世今生” 上海大學生這場社會實踐“海味”十足
東方網(wǎng)記者傅文婧9月4日報道:“十六鋪是什么呢?是承擔起百年客運重任的碼頭,是承載城市發(fā)展夢想的地方,是停泊人生、卻又不斷啟航的港口,是上海由小漁村到大都市的見證者,是浦江兩岸絕美景光的銜接紐帶,是毛澤東和周恩來送友別鄉(xiāng)的所在,是承接海派文化的歷史文脈……”這段對十六鋪碼頭的生動介紹,是上海海事大學E路同行實踐隊隊員們做的“航運文化地標漫記:從歷史走向未來”之——十六鋪碼頭中的一段文字。
今年暑假,上海海事大學E路同行實踐隊的隊員們一起用腳步丈量上海航運發(fā)展之路,實地探訪上海的航運文化地標,結合所學專業(yè)全身心投入研究“航運文化那些事兒”,在“海味”暑期社會實踐中上好“大思政課”。?“上海有很多航運文化地標,比如烽堠碑作為高橋中學的鎮(zhèn)校之寶,陪伴著學生們的成長,十六鋪碼頭如今仍在運作,不同的是有了現(xiàn)代化的加持,董家渡也成為游人常去的打卡勝地。”說起上海的航運文化地標,E路同行實踐隊的隊長朱琦同學頭頭是道,“在時光中它們并沒有消失,而是與上海同行。”?
實踐隊成員從大一到大三年級的都有,主要來自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交通管理專業(yè)。總共十期系列尋訪,隊員們?nèi)サ搅瞬煌暮竭\文化地標:董家渡、北外灘、船廠1862、上海碼頭號子展廳、十六鋪碼頭、洋山海員俱樂部、海關大樓、寶山烽堠碑、吳淞商船紀念碑等上海特色航運地標。這個夏天,對于E路同行實踐隊而言,是十六鋪碼頭的海風,是董家渡的老街,也是船廠1862的熠熠燈光。?通過實地尋訪、拍攝,E路同行實踐隊的隊員們發(fā)現(xiàn)上海的航運文化濃縮在不同的航運地標中,等待著人們發(fā)現(xiàn)。上海港口發(fā)展的見證——十六鋪碼頭,中國航運第一御碑——寶山烽堠碑,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qū)——董家渡,這些地方有著厚重的歷史,它們?nèi)缃褚廊淮嬖冢鳛樯虾H航運中心發(fā)展的見證者,也承載著一輩又一輩上海人的記憶。
尋訪上海航運文化地標是學校與航海郵局合作的“云地標”項目的主要內(nèi)容,發(fā)揮航海院校學生的專業(yè)優(yōu)勢,從黨史、上海航運發(fā)展史的角度,致力于通過大家熟識的新媒體形式,實地拍攝航運文化系列視頻、制作實踐地專題推送、參與繪制航運文化地標地圖并完成相關的歷史資料收集工作,以這樣的方式探尋上海航運文化地標的“前世今生”,傳播航運文化。?
對于實踐隊的成員來說,前期最關鍵的任務是撰寫腳本、拍攝視頻,腳本內(nèi)容、呈現(xiàn)形式的構思都需要反復打磨,找到專家參與采訪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就最后的呈現(xiàn)效果來看,實踐隊完美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每一篇推送、每一個視頻都凝結著他們的心血,航運文化也因他們的作品而更加深入人心。?實踐隊指導老師、交通運輸學院孫領表示,通過搭建“大思政課”的社會實踐平臺,鼓勵實踐隊隊員實地探尋上海航運文化地標,讓同學們在深入挖掘航運文化遺產(chǎn)內(nèi)涵和時代特色的同時,傳承優(yōu)秀的航運文化和航運精神,讓依水而生、以通為本的航運文化不再局限于書本課堂、受制于地理位置,讓百年歷史以更加鮮活的形式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之中,讓大家對中國近代航運業(yè)的建設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談到收獲,實踐隊成員游淇同學高興地說:“對于我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充實的暑假。不但鞏固了專業(yè)課的學習,還深入了解到上海這座城市原來有著如此豐富的航運文化資源。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為航運文化的傳播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做出一份貢獻。”?
上海已開啟從國際航運中心”基本建成”邁向”全面建成”的新征程。豐富航運文化服務,探尋并推廣航運文化,上海海事大學E路同行實踐隊的隊員們已經(jīng)在計劃他們的下一個尋訪地標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