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公園綠地生態價值持續增加 在低碳領域挖潛
通過“見縫插針”、調整“綠肺”結構等方式在低碳領域挖潛
申城公園綠地生態價值持續增加
■本報記者 陳璽撼
城市公園是工業時代的產物,為工業化大生產所導致的城市問題提供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尤其滿足了城市居民擺脫惡劣生活環境的迫切需求。如今,公園承載的期許與功能越來越多,文化、體育、自然教育……更像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多功能空間載體。一些公園綠地在改造時,為追求更多功能,會不同程度擠占具有生態功能的空間。令人欣慰的是,上海正通過“見縫插針”、調整“綠肺”結構等方式,在低碳領域挖潛,持續增加公園綠地經典的生態價值。
給冷門植物一些機會
“動還是不動?”9月21日上午,一場設計方案研討會開得火熱,焦點是即將進行改造的日暉綠地和現有的近200棵喬木。
通過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構成植物體的有機物,即固碳。“不同種類的喬木固碳能力不相同。”徐匯區綠化管理中心綠地管理科科長曾俊說,如果固碳能力較差,在改造公園綠地時,部分喬木可調整為能力更強的品種。令人驚喜的是,經專業團隊測算,日暉綠地超過九成的原有喬木固碳能力不俗,綜合考慮景觀效果和其他生態效益等因素,不需要再調整。
上海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研究團隊今年公布的215種上海常見園林植物碳匯數據顯示,日常可見的泡桐、槐樹、黑松、烏桕等樹木,一株植物一天能固定500克以上的二氧化碳,并釋放360克以上的氧氣。相比之下,日本晚櫻、紅楓、白玉蘭、山茶、黃楊、羅漢松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植物,雖景觀效果、文化價值更突出,但固碳和釋氧能力不佳,需要與“固碳能手”們搭配種植,使公園綠地各項功能均衡。
“未來上海公園綠地在強化低碳能力建設時,不妨給‘冷門’植物一些機會。”上海辰山植物園總工程師秦俊表示,隨著研究深入,不少默默無聞的“固碳能手”開始顯山露水。比如木芙蓉、糙葉樹、醉魚草等植物,它們都是上海園林建設中的“稀客”,但葉片很能吸收二氧化碳。
日暉綠地里的喬木主力,比如銀杏、無患子、香樟、懸鈴木、廣玉蘭、鵝掌楸等,在單株植物固碳釋氧“能力榜”上,均處于第二梯隊(按強、較強、一般分為三個梯隊),一株植物一天能固定100克至500克的二氧化碳,并釋放72克至360克的氧氣。
徐匯區綠化市容局局長王纓表示,固碳基礎較好的公園綠地,可在增加綠量時適當“復制”原有的植被結構;基礎薄弱的,可借鑒“模板”,或引入固碳釋氧能力更強的植物。
除了植被種類,綠量也是固碳能力的決定性因素。根據日暉綠地目前的改造設計方案,園內將增設凌霄花廊架,并在廁所頂蓋上覆土增綠,提升整座綠地固碳釋氧的能力。
發揮最大的固碳效果
篩選出“固碳能手”,需加以適當搭配,才能發揮最大的固碳效果。科學家發現:群落結構復雜,喬木、灌木、草本層兼備的植被結構,通常具有較強固碳能力;常綠落葉混交林比單純的常綠林或落葉林具備更強的固碳能力。“環境中植被的多樣性越高、組成越復雜,這一環境中植物的總固碳能力就越高。”秦俊說。
在崇明陳家鎮國際生態社區,高效固碳植物群落替代了原本單一的香樟林,平均每公頃年固碳量超過23噸,固碳效果提升了1倍。在更具挑戰的虹橋商務區,香樟、欒樹、木芙蓉、黃楊、常春藤、地錦組成的植物群落將原先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提高了75.9%。
計劃明年上半年完成的中山公園北橫通道區域復園項目目前在做施工進場準備。“我們計劃打造一個低碳植物群落的試點區域,成為中山公園未來的新功能和新亮點。”長寧區綠化市容局副局長王曄菲表示,低碳植物群落研究遠比單個品種植物固碳能力研究要復雜,不同種類、數量、綠量、栽種距離、高度等條件的植物種在一起,其固碳能力并不是簡單做加法,要“意氣相投”,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日暉綠地在改造時,也引入低碳植物群落的設計,新增的4368平方米綠化以及垂直綠化中將大量增加“意氣相投”的“固碳能手”,加上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落葉還土等措施,有望使整座綠地的年固碳量從5.17噸增至約7噸。徐匯區綠化市容部門還計劃結合龍吳路擴寬段環境提升改造項目打造區域內首條“碳中和”綠帶,大量種植懸鈴木、香樟、銀杏、烏桕等固碳能力較強的喬灌木,組成5個線狀的固碳植物群落。經初步測算,可有效中和項目范圍內道路交通的碳排放。
截至2018年,我國約80%的城市綠化覆蓋率在20%至50%,但不少城市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缺乏碳匯意識,出現了一些“低能綠地”,導致城市綠地的碳匯能力不足。采用高效的綠地固碳技術、合理的綠化分布格局,對上海而言意義重大。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