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展覽展品少、收費高?觀眾和業內人士各有看法
一些新型空間的展品較少、收費較高,吸引的大多是拍照打卡的人
“只有兩三件展品”就敢開收費展覽?
■本報記者 簡工博
社交媒體上,有網友曬出寥寥幾張照片,是他近日去北京東路上一家畫廊參觀的收費展覽“全貌”:“這些展品真的能構成一場收費展覽嗎?”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新型空間在上海開幕,融商業、餐飲、展覽和各類文化交流活動于一體,成了不少年輕人休閑打卡的去處。然而相比博物館、美術館展品豐富、策劃周密的免費或低價大展,不少新型空間的展覽展品較少、收費較高,且吸引的大多是拍照打卡的人,甚至有些所謂的展覽只有兩三件像樣的展品,收費卻不低。記者走訪發現,對于這樣的展覽趨勢,觀眾和業內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
購百元門票主要為拍照
上周末,市民陳詰(化名)前往北京東路上一家新開的畫廊參觀,到達現場后卻有些失望:社交媒體上介紹中稱展覽分三個展廳,實際上只有兩個對公眾開放,其中一個面積較小,另一個其實就是露臺。展品以近現代設計師家具為主,陳詰坦言雖然這些設計都是經典,但“有實力的二手家具店可能更全”。樓上露臺能遠眺黃浦江和外灘,不少參觀者在此打卡拍照。
記者在售票平臺上看到,該展覽票價分為兩檔:只參觀展廳收費50元,如果要登上露臺則需108元,其中包含一杯咖啡的價格。不過記者在該畫廊外看到,不少結伴而來的年輕人購買的大多是108元的門票,有人坦言“就是為了拍照片。”市民魏小姐是看到社交媒體上的照片與朋友趕來的,事先還咨詢過可否帶單反相機:“這些空間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欣賞這座城市,展品與空間氛圍相得益彰,我們還消費得起,有什么不好呢?”
無獨有偶,正在浦東濱江大道上一美術館舉辦的某雜志130周年紀念展同樣引發爭議。這場收費160元的展覽以該雜志歷年封面和內頁圖片為主,一些參觀者認為從中可以一窺時尚審美的變遷,但也有人吐槽“只有書報亭的搭景和江邊風景可以拍”。
專業欠佳還是填補空白?
在一些業內人士和展覽愛好者眼中,這些展覽的展品不具備稀缺性,展品的陳列缺少內在邏輯,更談不上觀點輸出,欠缺專業性。從事設計行業的張焱今年曾在永康路上參觀過一個收費58元的香水展覽,“真正能稱為展品的只有一瓶據稱是最古老香水之一的展品,其余絕大部分都是市場上可以買到的,有些甚至還是品牌推出的新品,這能稱為展覽嗎?”
策展人羅先生直言類似展覽過于急功近利,“創作者甚至沒有拿出新作品?!绷_先生策劃過數次陶瓷從業者的個人展覽和聯展,一般提前一至兩年約展,“我從不限制和干預創作者,但有個硬性要求是一定要為展覽創作新的作品?,F在很多展覽一兩個月就能湊起來,創作者拿些日常產品或舊作品來湊數,策展人也不會系統地思考展品之間的關系?!彼罱催^一場規模極小的展覽,竟集合了二十多位創作者,海報上名字都堆不下,展品全是“熟面孔”:“這些展覽是讓參觀者有所感悟,還是走貨圈錢?”
不過,一些參觀者卻非常喜歡這些形形色色的展覽,“這些獨特小眾的展覽的確滿足了部分群體的需求?!痹谝患疑藤Q企業工作的盧先生曾和朋友兩次參觀被張焱吐槽的香水展,感覺截然不同:“雖然大部分展品的確是市場上可以買到的,但有幾個人能花那么多錢把這些展品集合在一起讓人欣賞?雖然規模的確不大,但參觀者可以比較中外對于諸如花香、茶香等味道的感受差異,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展覽還請了專業人士開設講座,收獲是豐富的?!痹谒磥?,上海既有博物館、美術館舉辦的“高大上”展覽,也有這樣在商務樓宇、洋房倉庫中類型多樣的“小而美”展覽,“是這座城市很重要的魅力?!?/p>
從事策展工作的王昕很關注這些新興的展覽模式。在她看來,這些規模不大、側重于小眾領域的展覽,比藝術展平易近人,比展銷會更具美學價值,是對年輕人“輕文化需求”的滿足。
網紅打卡還是融合創新?
記者發現,陳詰參觀的這場展覽的主辦方是一家文化創意公司。而舉辦這些展覽背后的畫廊、空間,也大多有商業訴求:一些展覽需要銷售展品獲利,一些展覽則提供文化交流、咖啡簡餐或會員活動等收費服務。
“這些展覽不突出展品,也不關注展覽的內涵,反而強調‘出片’‘打卡’,對于展覽來說這是本末倒置。”張焱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展覽直接將“網紅打卡”作為標簽打在展覽上,“一旦商業目的過強,展覽就失去傳播信息與觀點的意義。”羅先生則認為既然展覽是為了銷售展品,就不應該收費,“你逛商場,商場能收費嗎?”
“其實展覽收費主要是為了防止過量人員來無效‘打卡’。”市民費先生運營的畫廊展出中古家具、設計潮玩和繪畫等,原本免費展覽時有不少網紅帶著行李箱來“蹭拍”,收費后這一情況大為改觀。王昕也認為,不必把“商業”和“展覽”完全對立起來。她發現無論上海、北京或是成都、杭州,許多商場紛紛開起美術館、劇場?!八囆g展跟商業越來越融合,而這些新型空間把多種消費模式以展覽之名結合在一起。只要能給市民們帶來美的享受,商業模式可以持續,何樂而不為呢?”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