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多多!金庸展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開幕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凡有華人之處,就有金庸小說。如今,金庸武俠的珍貴手稿、報刊、初版小說、影視素材,以及金庸曾用過的文具、印章和棋盤等私人物品,一齊空降位于浦東的“林中玉石”——上海圖書館東館。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由香港特區政府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主辦的“金庸展”于10月28日開幕,免費向公眾開放。在近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內,陳列了約300件展品,大部分為首次登陸內地。展覽共設置“大俠足跡”“金庸的武俠世界”“影視和文娛世界的金庸現象”“百年一金庸”四大主題展區,呈現金庸的早期事業、小說創作歷程、其作品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展覽開幕典禮中以視像致辭表示,60年來,金庸(查良鏞)是華人社會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之一,“金庸文化”對文學創作、影視娛樂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可謂無遠弗屆。查良鏞博士出生于浙江海寧,并曾經在上海居住和工作,與華東地區可謂有著不解之緣。他希望觀眾可以透過展覽,細賞查良鏞博士的非凡一生,并細味其作品中蘊含的愛國精神。
香港特別行政區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駐滬辦)署理主任勞逸民則透露,“金庸展”籌備近兩年,是華東地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旗艦活動。2022年也是金庸完成他最后一部武俠小說《鹿鼎記》的50周年紀念,令展覽更具意義。
此次展覽從“大俠足跡”開始,娓娓道來金庸的成長史。觀眾可了解到,金庸,本名查良鏞,出生于1924年。上海則是金庸報人事業的始發地,抗戰勝利后他任職于上海《大公報》,1948年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在這次展覽中,上海圖書館也特別提供了兩件珍貴館藏,一件是金庸的族譜《海寧查氏族譜》,一件是金庸祖父查文清于清光緒丙戌(1886)年考中進士的《會試硃卷》。
“金庸的武俠世界”則全景式地展示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傳播史。1955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在《新晚報》上連載其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直到1972年,他共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風靡全球的作品,成功創造了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蕭峰、段譽、令狐沖、韋小寶等經典人物。
展區還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展品,呈現了金庸小說早期傳播時的面貌。為了方便讀者一氣呵成追讀故事情節,金庸每隔一段時間便把連載于報章上的內容,重新編訂章節篇幅及配上插圖,再交由出版社印行,展覽中就有1957年初版的《射雕英雄傳》。在受到讀者熱烈追捧的同時,市面上實時出現了不少盜版作品。為了對付盜版,金庸放棄了原來既編且修的出版方式,改為每七天出版一本“普及本”,全刊七天連載的內容,并于小說連載到第七天時同日推出市場。此外,金庸又將四冊普及本結集成“合訂本”,每冊合訂本都包含了二十八天的連載稿量。后來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白馬嘯西風》《飛狐外傳》《素心劍(后改名為《連城訣》)均以這種方式出版。這些早年流通的正版小說也在這次展覽中集體現身。
與此同時,又由于金庸小說連載刊行的方式,因而他早年基本上所有創作手稿都被送到排字房而沒有保留下來,成為一大憾事。1972年完成《鹿鼎記》后,金庸武俠小說封筆,隨即全面修訂舊版小說。為了進一步完善小說, 2000年至2006年,金庸帶來了《新修版金庸作品集》,這一次的手稿得以保留,并在此次展覽中呈現。
兒時的你,最初是如何接觸金庸小說?對于中國內地的80后、90后而言,往往是金庸小說改編的港版影視劇。從“影視和文娛世界的金庸現象”板塊中可見,由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已超過四十部,電視劇則超過六十部。金庸小說甚至引發學術界的廣泛討論,被譽為“金學”,論者皆認為其足以成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經典。展覽中布置了一面大大的劇照墻,還有唱片、磁帶、畫冊、劇本、樂譜等,由陳能濟為古天樂、李若彤版《神雕俠侶》創作的主題曲樂譜《問世間,情是何物?》也在其中。
為了讓觀眾能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沉浸式觀展,四大展區中還特別打造了不同經典武俠場景——古墓、珍瓏棋局、綠竹巷和藏經閣,讓觀展充滿意趣。觀眾不僅可以“習得”睡繩功夫,在寒玉床上修煉內功,還可以挑戰無崖子布下的珍瓏棋局,在幽幽翠竹掩映中的茅舍里修復身心。此外,展覽還會展出數位香港著名藝術家,包括藝術家查傳訥(金庸女兒)、跨界藝術家馬興文、金庸小說插畫大師李志清以及漫畫家黃玉郎為致敬金庸而創作的作品。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1日。展覽期間,香港特區政府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將與上海圖書館合作舉辦多場講座活動,介紹金庸的生平和著作;而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亦會于周末在展覽現場演奏經典金庸影視金曲。除此以外,駐滬辦亦計劃舉辦金庸主題電影展,展映多部金庸相關電影。一系列活動旨在從多方面展示金庸在文化藝術領域的造詣,向這位文壇泰斗致敬。
(來源:浦東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