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時間銀行”助力上海志愿服務走向社區(qū)常態(tài)化

2022年11月01日09:1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這一互助養(yǎng)老新嘗試已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試點

“時間銀行”助力志愿服務走向社區(qū)常態(tài)化

■本報記者 周楠

63歲的盛美芬嫻熟地打開小程序,向記者展示自己積攢的時間幣:27個。按照小程序里商城的兌換要求,她可以觀摩一場紅色電影、上一節(jié)攝影課,再享受一次中醫(yī)診療服務。

作為虹口區(qū)涼城新村街道的志愿者,盛美芬和她的同伴已經習慣了通過為老服務積攢時間幣,在有需要的時候兌換服務。自2019年3月起,上海在虹口、長寧兩區(qū)開展“時間銀行”試點。2021年3月實施的《上海市養(yǎng)老服務條例》中已有關于“時間銀行”的規(guī)定。條例明確,上海鼓勵和支持老年人開展社區(qū)鄰里服務、低齡健康老年人與高齡老年人結對關愛等互助性養(yǎng)老服務,探索建立互助性養(yǎng)老服務時間儲蓄、兌換等激勵、保障機制。

眼下,“時間銀行”已在上海多區(qū)探索。不過,目前參與者依然是少數。最近,虹口區(qū)舉行“時間銀行”形象征集活動,以擴大其知曉范圍。作為國外盛行的“互助養(yǎng)老”模式,在上海的實踐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誰在積攢“時間幣”

低齡老人或年輕志愿者都可在小程序“接單”,通過服務積攢的時間幣隨用隨換

涼城新村街道在小程序發(fā)送“為孤老過生日”的需求后,8位志愿者接單了。今年重陽節(jié),在市民驛站,她們?yōu)?0多位9月份生日的孤老過集體生日。當天,唱歌、吃蛋糕、說祝愿,孤老都很感動。之后,一位孤老和朋友聚會時不由說起:“真的還有人記得我的生日……”

涼城新村街道有360多位孤老,每月一次的當月壽星集體生日成了保留節(jié)目。只不過近兩年,低齡老年人志愿者在做為老服務時,可以通過“時間銀行”積攢時間幣。

記者打開小程序,點擊個人賬戶,就能看到通過服務時長累積的時間幣。服務一小時積累一個時間幣。在需求發(fā)布窗口,一般由街道或第三方機構代高齡老人發(fā)布所需的服務,讓低齡老人或年輕志愿者接單。平臺還有常設的服務大綱,老人可在大綱里“點菜”,將時間幣兌換成相應時長的服務。

這些時間幣既可換一些當下的服務,也可積攢著,等日后需要時再拿來用。67歲的志愿者臧篩鳳告訴記者:“我們的志愿服務并不是為了掙時間幣。但時間幣的積累,意味著我們的奉獻精神得到了認可。”不久前,盛美芬還將自己的部分時間幣捐贈給一位獨居老人,然后用時間幣進行兌換,陪老人一起看了電影《中國醫(yī)生》。

“時間銀行”,作為一種代際循環(huán)互助的養(yǎng)老模式,與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背景密不可分。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5年—10年后,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中高齡階段,養(yǎng)老服務將面臨更大挑戰(zhàn)。其中,2025年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規(guī)模將突破600萬人,老齡化率將突破40%。推廣“時間銀行”這一志愿服務的創(chuàng)新模式,可緩解不斷擴大的老年照料和服務壓力。

“儲蓄時間”并非新鮮事,早在1998年,上海市虹口區(qū)提籃橋街道的晉陽社區(qū)居委會就率先創(chuàng)建本土化的“時間儲蓄”養(yǎng)老服務模式,但在運行多年后,遭遇紙質“時間存折”容易遺失、搬家后“存折”難兌現等問題。

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時間銀行”服務模式具備更多推廣的現實條件。2019年,“時間銀行”在首批試點的虹口區(qū)推行,剛開始年滿60歲(女性可以放寬到50歲)到70歲,身體健康、能自理且有服務意愿的退休人士,都可在該小程序進行申請,并根據發(fā)布的需求接單,虹口區(qū)部分高齡、獨居、困難老人成為第一批接受“時間銀行”服務的對象。

截至2022年10月,虹口區(qū)“時間銀行”已有3306人注冊,提供服務者1883人,服務對象(受益老人)1423人,發(fā)布需求1356次,累計完成服務1329次,累計產生時間幣9249個。

目前在上海,為便于“時間銀行”養(yǎng)老服務內容的認定、存儲和兌換,降低服務過程中的風險,以非專業(yè)性、非家政類且風險可控的服務內容為主。包括:情感慰藉、協助服務、出行陪伴、文體活動、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訓講座等。

志愿者“被看見了”

大多數老伙伴志愿者的初衷是關心需要幫助的老人,他們說時間幣只是錦上添花

由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從陪伴到交心,一直以來,上海很多地方都有老伙伴志愿者。

12年前,不滿50歲的許敏加入楊浦區(qū)原五角場鎮(zhèn)的公益機構“助理關愛員”。這是一個關愛60歲以上獨居老人的組織,許敏和其他與社區(qū)老人結對的志愿者被稱為“關愛員”。目前,這支運作了十年的關愛員隊伍被轉入“時間銀行”計劃,成為新一批志愿者。

許敏是支內返滬家庭的子女,年輕時回上海創(chuàng)業(yè),退休前總想著能為社區(qū)做點公益服務。從最初服務5位老人,到后來的24位老人,她陪伴其中6位老人走到了人生的終點。關愛員的服務以精神慰藉和陪伴為主,但最后,服務對象往往變成了親人。

年逾八旬的楊老師夫婦是許敏的老鄰居。兩年前,楊老師的老伴去世后,許敏懷著忐忑的心情敲開了她家的門,只見楊老師獨坐家中。許敏進去就給了她一個擁抱:“放心,以后我來照顧您。”楊老師含著淚,把一份遺體捐贈書交到她手上:“我沒有任何事需要你幫忙,希望我去世的時候,你們能及時發(fā)現我,把我的遺體捐出去……”一句話,讓兩人淚流滿面。

為了幫助老人走出悲痛,許敏每天都會陪楊老師聊天。“我和老伴都活到80多歲了,也享福了。”“你幸福嗎?”“我覺得是的,所以想多做點事情,給小輩積德。”每天早上,許敏都會給老人發(fā)“早晨好”,問候的同時也是確認老人平安。之后,許敏也收到了楊老師發(fā)的早安微信,也會主動報平安。

這樣的陪伴,一直堅持至今。

許敏說:“‘時間銀行’的上線,讓我感到‘被看見了’。每次點開‘時間銀行’,看到志愿服務的時間累積下來,很有成就感。”

其實,在生活中,不少老伙伴志愿者的服務時間遠遠大于存入時間。因為高齡老人常有臨時服務需求,他們也不善于用智能手機發(fā)布,因此除非之后請街道或第三方機構補發(fā),否則服務就沒有納入“時間銀行”體系。但大多數老伙伴志愿者不是特別在意:“我們的初衷是關心需要幫助的老人,時間幣畢竟只是錦上添花。”

年輕人愿意參與嗎

眼下青年人的參與率依然很低。青年人即使參與服務、存儲時間幣后,直接兌換的也很少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市養(yǎng)老服務“時間銀行”項目工作指引》已明確,年滿18周歲的青年,有提供養(yǎng)老服務意愿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服務精神的,也可自愿成為服務提供者。

去年8月,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多位年輕志愿者以傳奇見證官的身份,幫助25位楊浦在滬老黨員和老革命者的人生故事在紙筆上與鏡頭前復現。

“當我整理了一晚上稿件后,看著通宵自習室里的點點燈光,就想到陳粉珍奶奶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的話:‘我們工作有苦有甜,但到最后還是甜比較多。’”上海大學的志愿者卜易說,這樣的榜樣力量會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在“時間銀行”中,卜易這樣的年輕人正成為服務提供方,一方面,他們幫助長者完成生命價值的再挖掘與新傳承;另一方面,他們參與社區(qū)助老活動也有了記錄賬戶和信息渠道。

虹口區(qū)水電路長者照護之家也是“時間銀行”水電服務點,近兩年不斷擴大社會參與面,吸納青年志愿者服務力量,發(fā)揮其特長,為老年人提供講座、幫辦、文體娛樂等志愿服務。

在普陀區(qū),“時間銀行”不僅與“老伙伴”活動結合,也在通過第三方組織招募18周歲以上的青年志愿者,以智力、體力、技能等為老年人提供非專業(yè)性的養(yǎng)老服務。

從“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逐步拓展到“全社會共同參與”,“時間銀行”在充當養(yǎng)老服務平臺和工具的同時,也成為一種構建在社會信用體系之上的民主參與過程。

通過“時間銀行”共建共享,提高養(yǎng)老服務資源整合效率,也是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信用體系,實現“善治”的過程。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眼下青年人的參與率依然很低。即使青年人參與服務、存儲時間幣后,直接兌換的也很少,不少人將時間幣捐贈到平臺統(tǒng)一的公益賬戶中,用于需要幫助的特殊老年群體,還有人將其儲備著,供父母或自己今后使用。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