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唯一!閔行這個鎮入選新一批國家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效轉化路徑,11月18日,國家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其中,閔行區馬橋鎮榜上有名,成為本批次上海唯一入選的街鎮。
榮譽的背后,是馬橋鎮多年來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讓“生態美、產業綠、生活富”惠及更多百姓,以生動的實踐證明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堅持生態優先
厚植“綠水青山”
昆陽湖邊,水清岸綠,波光粼粼,浮光掠影,“蒂芙尼藍”般的湖面倒映出人們的愜意時光;
水博園里,亭臺古樹相伴,古樹花木相倚,古橋長廊相連,古橋湖水相映,正在打造集采摘、觀光、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區”;
廣袤田野,金色稻浪翻滾,陣陣稻香襲來,依托“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定位,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大路越走越寬,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令人神往……
馬橋鎮地處黃浦江上游北岸,毗鄰黃浦江上游松浦大橋取水口,鎮域內分布有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和水源保護緩沖區。近年來,馬橋鎮多措并舉實施污染防治,著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風貌。
通過水環境綜合整治、清潔空氣、清潔土壤等專項行動計劃,馬橋鎮全面推進水源保護區監管、河道整治、工業企業VOCs治理、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等工作,持續改善全鎮生態環境質量。市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100%;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1.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資源化利用率達到40%以上,獲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鎮”。
同時,馬橋鎮堅持“規劃建綠、多元增綠”的發展思路,實施了一批綠地、綠道、公園等生態惠民項目,全鎮綠色生態空間有序增加,讓市民“出門見綠、推門入園”。2016年以來累計新增綠化25.2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7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位居全區前列。
推動“三生融合”
壯大“金山銀山”
聚焦生態與文化資源活化利用,馬橋鎮全面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立足本鎮優良的生態稟賦,將生態優勢與文體旅產業、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相融合,多業態發力、多元化推動,變“自然資源”為“生態資本”。
依托“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定位,馬橋鎮積極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探索農田土壤改良、生態農業種植,開展綠色認證,打造馬橋大米品牌,延伸稻米產業鏈,實現從“賣稻谷”到“賣大米”的轉變,積極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征和大都市郊區特色的上海農業農村新典范。實現綠色食品認證率22%以上,畝均化肥、化學農藥使用量年均降低4%,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6.5%以上。
依托水源保護區生態基底,馬橋鎮加速推進“生態+”產業融合發展,充分利用黃浦江涵養林帶、韓湘水博園、農耕文化園、河道湖泊等自然資源,提升美化田園風光,打造集采摘、觀光、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韓湘園生態旅游區”。
依托“市級特色園區”牌子,擦亮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的新名片,以優良生態環境為支點,筑巢引鳳,吸引近37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相繼落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5家,市區科技小巨人企業13家,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新高地、上海陸上絲路橋頭堡。
探索“兩山”路徑
形成“馬橋模式”
立足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馬橋鎮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富民”的目標,發揮“歷史文化+人工智能+生態休閑”疊加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智匯馬橋、智創未來”馬橋“智慧+”模式——構建了“智生產、智生活、智生態”全面匯聚的產城共生家園,通過智慧化環境管理平臺,提升“綠水青山”的含“智”量與含金量,形成了數字賦能、共建共享的智慧“兩山”基地新樣板。
“綠色賦能,健康共享”馬橋“體育+”模式——以綠色生態空間建設為“綠水青山”的轉化本底和體育產業的發展基礎,推進“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休閑”的融合發展,拓展體育服務供給的內涵與外延,打造體育產業引領的“兩山”轉化有效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不是終點,馬橋鎮將堅持以增進全民生態福祉、滿足美好生活追求為出發點,以高水平、精細化、智慧化的生態環境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文生態智慧馬橋”。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