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細解上海五年賬本,看風高浪急中的穩步前行
“全市生產總值連續兩年突破4萬億元大關,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1月11日,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一份沉甸甸的厚實賬本,向與會的838名市人大代表、813名市政協委員,徐徐展開。
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張春海攝
事非經過不知難。經歷大上海保衛戰,2022年上海經濟走出V型反轉,與會代表委員們深知爬坡過坎、百般錘煉之下的這份韌性,彌足珍貴。上海市市長龔正在作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動情地說道,上海是一座奮斗之城,2500萬勤勞、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總結過往、展望未來,有深厚基礎打底、磅礴力量支撐的上海,將2023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速目標設在5.5%以上。這既是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振信心的責任擔當,也是上海遭遇風高浪急仍能穩步前行的從容自信。
坐擁幾宗“全國第一”“全球第一”背后的發展脈絡
“五年上海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超過4萬億元,實際利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1030億美元左右,比上個五年增長15.8%左右”“五年累計新設各類市場主體225.1萬戶,比上個五年增長52.7%,每千人企業數量增加到111.1戶、位居全國第一”……
報告中,這幾個“全國第一”“全球第一”的亮眼數據,直觀地書寫上海“十三五”期間非凡的成就,也描繪出了上海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清晰脈絡。
權衡代表接受大江東工作室采訪。顧海民攝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權衡提煉了上海五年賬本的三個關鍵詞。一是“緊扣國家戰略”。過去五年上海發展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以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為牽引,推動上海發展。報告中對過去五年進行了六個方面的總結,體現了國家戰略在上海如何更好落地、落實、落細。
二是“高質量發展”。過去五年,上海落實中央要求,實現經濟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上海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也為其他兄弟省份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
三是“高水平改革開放”。過去五年,上海繼續做好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比如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從原來的商品、生產要素、市場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在穩步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上海在標準、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諸多探索。
面對五年耕耘收獲,面對機遇和挑戰并存,上海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而是清醒地對困難和挑戰精準畫像——“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消費和投資需進一步提振,穩出口難度增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
“創新發展動能還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需要下更大力氣,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亟待提高。”
“特別是在重大疫情應對工作中,反映出我們對重大風險預警預判不夠,社會迅速高效組織動員能力有待提升,極端情況下城市運行保障和應急管理體系亟需加強。”
報告中這些著墨頗多的描述引發了與會代表們的共鳴。不回避問題、不懼怕挑戰,錨定目標不放松,在向前探索中攢經驗、想辦法,體現出上海決策層的務實作風。
權衡認為,這也是一份和“十四五”規劃相銜接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對未來五年的工作部署,緊扣上海“十四五”規劃,突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而對于2023年的工作部署主要緊扣穩定預期、提振信心,預設今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速目標在5.5%以上這個“跳一跳”才能實現的目標,并部署了十個方面的工作,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科創硬核驅動高質量發展
會上會下,代表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便是高質量發展靠什么驅動?如何尋找上海創新的“核爆點”?大家有個共識,像上海這樣經濟總量基數大、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的中心城市,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拼規模、比增速上,而是要追求發展質量和城市能級的躍升。
權衡認為,上海的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尤其是全鏈條式的創新驅動。盡管上海已經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但是科創中心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人才創新、管理創新等系統性全方位的創新驅動發展功能,在上海的發展中還沒有真正有效發揮作用。
從外灘遠眺陸家嘴。王初攝
縱觀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在推動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和高端產業的升級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相較之下,上海科創中心在聚集高端產業發展上,作用還不夠明顯。因此,報告中對上海如何提升科創中心能級、如何順應科創內在規律,在創新鏈、價值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中更好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等都設計出了施工圖。
“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會卡住高新產業發展的脖子,企業會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從而束縛上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歐工商國際學院院長汪泓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上海需要在“十四五”期間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期,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在“卡脖子”關建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勇于承擔贏得全球科技競爭的“急先鋒”角色,不斷提升上海創新能級,更好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對于代表熱議科技創新,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參加浦東新區代表團審議發言時再度強調,要突破裉節問題和卡脖子領域,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打造創新“核爆點”。
權衡認為,除了科創中心,上海“四個中心”同樣面臨功能升級問題,上海已建成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經濟中心,但國際化程度以及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包括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定價權和影響力,以及對全球金融、貿易資源的集聚能力、配置能力、輻射能力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報告也特別提到要提升“五個中心”能級,在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基礎上,目標更加明確。“五個中心的能級提升了,意味著這座城市核心能級的提升,作為世界級城市和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的核心功能就會更大更強。”權衡說。
對標全球自我加壓,提升高效能治理水平
“深入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是組成報告的四部分之一。每年的報告都會用單獨一部分來闡述今后工作中如何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今年著墨突出“著力提高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權衡將此舉解讀為,高度重視政府自身的建設,突出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優化市場營商環境,尤其是政府怎樣以更好的服務來提升企業市場主體的感受度和獲得感。
過去五年,上海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已經從1.0版發展到5.0版累計756項舉措,改革步步深化,不斷迭代升級。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從不惜力。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營商環境也被視為重要的生產力,劍指全球卓越之城的上海,優化營商環境沒有休止符,創新舉措也在與時俱進。
與會代表聽取政府工作報告。顧海民攝
“上海過去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接下來還要進一步‘放管服’,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增強信心、改善預期方面有更好的感受度。”權衡提醒,特別是在逆全球化風潮和國內面臨三重壓力以及不確定性因素之下,當務之急是要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把各方面的信心和預期引導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上來。
上海市人大代表、滬港國際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康璽在過去五年里,每年都會提交有關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今年他又準備了10份代表建議,涉及優化營商環境、民營經濟發展、科創中心建設等議題。他很欣喜,他的很多建議被采納,上海營商環境優化取得長足進步,但“要打通‘最關鍵’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還要在毛細血管、細枝末節上繼續下功夫,疫情后企業碰到勞動爭議、合同糾紛等問題,需要政府給予指導”。
他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堵點并未真正打通。比如有的政府部門在建設工程招標及政府采購時,更愿意由央企或者市屬國企承接后再轉包給民企,而不愿意招標民營企業,造成不平等現象。限額以下的政采項目由于未列入財政部門監管范圍,招標單位會提出許多苛刻要求,例如提供一萬個“得滿分”的案例、投標文件每一頁簽章等。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理應在鼓勵本土中小型企業、民企方面,更加開放、包容。”郭康璽說。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更寬的國際視野,持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的規則,包括服務貿易、數字跨境貿易、金融的高水平開放等。和國際最高水平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了。下一步,上海可以通過臨港新片區,進行更大力度的風險壓力測試,實現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這也是下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方向。”權衡建議。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