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手記 | 緩解停車難,還需一些“智慧”
【編者按】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當前,“大學習、大調研、大提升”之風吹遍閔行,各級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努力踐行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深入群眾傾聽“真民意”;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直插一線掌握“真情況”;堅持解決問題的根本導向,對癥下藥拿出“真對策”。
“今日閔行”推出“調研手記”欄目,全方位、立體式呈現調研成果,力求成為閔行“以調研開局、以調研開路”和“三個緊密結合”的真實記錄,助力調查研究察實情、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
本期關注閔行區交通設施管理中心主任湯朝華的調研手記。
緩解停車難,還需一些“智慧”
閔行區交通設施管理中心主任
湯朝華
在菜場門口停車,兩分鐘買把菜,菜10元,罰款200元;學校門口接個孩子,兜兜轉轉找不到車位,違停,扣分罰款;出租車駕駛員上個廁所3分鐘,停車不規范,罰款……可能不少開車的人都碰到過這類問題。一方面是我們城市交通法規中對機動車違停罰款的規定,另一方面是居民們碰到的實際問題,矛盾日益加劇,如何破局?不容回避。
2020年以來,閔行全面落實停車治理的各項措施,著力破解停車難問題,通過公園綠地新建公共停車設施,利用拆違空地改建停車場,挖掘內部潛力將閑置宿舍改建地下停車庫;引導居民區探索通過協商制定“小區停車規約”,讓小區停車更有序;調整公立醫院停車資源內外使用比例,減少醫院出入口車輛擁堵現象;聯合街鎮促進居民區與周邊商務區等錯時共享車位,緩解夜間停車難問題等等一系列措施全力破解群眾停車難題。
截至2022年底,已累計推進創建了14個停車治理先行項目,新增公共停車泊位 2426個;累計推出29個線上錯峰共享項目,提供線上共享泊位1695個;新增新能源充電樁5806個,可以說對于緩解停車難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日益提高,機動車保有數也在不斷增加,“停車難”在一定時期內仍是亟待破解的難題,在傳統的新建、挖潛、共享等方式無可避免會遇到資金、場地、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如何最大程度的補齊城市停車泊位建設的短板,持續解決好停車這個城市民生大難題?通過前期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科技賦能、探索創新,讓停車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一條必由之路。
數字轉型
推廣智慧道路停車場改建
無人值守智慧道路停車場集信息交互、數據分析、線上繳費、電子票據、欠費追繳、信用歸集管理于一體。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在路側部署高位視頻、地磁感應等多個或多類高知設備,配合邊緣計算設備、通信設施和云服務平臺等,自動識別車輛號牌,全過程記錄車輛停放,自動計算停車時長,完成訂單計費。
2022年,我們已在全區范圍試點了10條智慧道路停車場,在道路停車場加裝智能設備后,結合上海停車APP,可實現泊位查詢、線上支付(無感支付)。更重要的是,智慧道路停車場的首小時收費采用了更精準、更人性化的模式(首小時內0-15分鐘2元)。
比如,在永德路(景東路至寶秀路段)試點區域,每個車位的地面上都有個二維碼,車子停進去,高位視頻就拍好車牌照發給市交通信息中心開始計費,離開時通過“上海停車”APP、“上海停車”微信、支付寶小程序或掃碼均可進行付費。
通過一段時間的試點,我們發現,實行智慧道路停車這一模式不僅減少了車主對停車收費的爭議,使得信訪投訴量大大下降,同時,對于車位周轉使用率也提高了不少,就以永德路(景東路至寶秀路段)為例,周轉使用率提高了至少3倍,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該路段停車難的問題。
從調研中,我們想要在今年將這一模式推廣到閔行更多的路段,力爭逐步實現全區智慧道路停車覆蓋。
創新突破
試點垂直掘進式地下車庫建設
隨著閔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停車場建設與土地資源矛盾進一步凸顯,特別是莘莊、七寶、梅隴、虹橋等重點地區,面對重點區域土地資源稀缺以及必須實現土地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難題,需要我們在停車設施發展上要創新突破,打破常規,充分開發利用城市深層地下空間。
因此,我們想探索嘗試從“立體”視角解決“停車難”問題,試點推進垂直掘進式地下車庫建設這種新模式。垂直掘進式地下車庫與地面停車場、機械式停車樓相比,對場地要求布置靈活,特別適應于大中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長遠規劃和老舊城區改造。
比如,地面建設200輛車規模的停車場,至少需要占用約6000平方米的土地,而同樣能停200輛車的垂直掘進式地下車庫,只需要占用約300平方米,單車平均存取時間90秒。同時,它還具有施工占地面積小、對周邊建筑影響小、無需設地下車庫出入口坡道和疏散樓梯等、機械智能化、集約緊湊等優點,能夠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實現城市智慧化停車管理。
我們在調研中梳理停車需求矛盾比較突出的區域或公園綠地和邊角用地,掘進式項目的試點建設將為閔行充分利用公園綠地和邊角用地,建設停車設施提供新的方向。在初步試點的基礎上,我們將積累經驗,逐步推廣,通過垂直掘進式地下車庫這一模式,實現土地資源高效集約利用。
(來源:今日閔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