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二院成功實施南疆首例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導管消融術
近日,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簡稱“喀什二院”)心血管內科團隊在心腔內三維超聲技術指導下,成功為一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實施了經導管心內膜間隔射頻導管消融術,術后效果明顯,目前患者恢復良好。這是南疆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導管消融術,標志著喀什二院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又一次取得突破性進展,肥厚型心肌病治療進入“介入治療新時代”。
患者是一名44歲男性,有遺傳性心臟病及猝死家族史,母親及阿姨舅舅等均早年猝死。近兩年來,該患者出現了胸悶、氣短不適,活動后不適癥狀加重,偶有頭暈、乏力等癥狀,曾至多家醫院就診,行造影檢查排除冠心病,心超診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結合自己的家族史,患者十分緊張,查詢很多資料,擔心猝死會再度發生在自己身上;遂多次到江蘇以及上海等多家內地醫院就診,僅采用倍他樂克緩釋片藥物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近日,患者上述癥狀略有加重。多方打聽了解到喀什二院可開展最先進的射頻消融手術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為求積極治療收住入院。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臟病,是青少年運動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它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室間隔增厚引起左心室血液流向全身的要塞部位堵塞狹窄,進而引起全身的血液供應不足,可引起胸痛、胸悶、暈厥、呼吸困難和猝死等癥狀。研究顯示,室間隔增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越嚴重,臨床癥狀越明顯,預后也越差,且隨時有猝死的風險。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療原則在于控制病情、預防猝死,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價格昂貴、手術并發癥相對較多等不足;而經導管心內膜室間隔射頻消融是一種微創介入手術,是近年來治療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新技術。借助心腔內心超導管定位心肌最肥厚的部位,通過射頻消融消融導管到達靶目標區域釋放消融能量,使病變部位的肥厚心肌發生短期內水腫,心肌頓抑,疤痕化后萎縮,隨后心肌收縮順序發生變化,從而達到緩解梗阻的治療目的,是一種相對安全、創傷小、恢復快的療法。
喀什二院心內科團隊與患者多次充分溝通討論后決定,由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專家、喀什二院心內科主任陳慶興為患者做經皮心內膜間隔射頻導管消融術。
經過術前充分準備后,在心臟超聲團隊的配合支持下,由陳慶興與醫院心內科主任阿布力米提·加馬力主刀,心腔內超聲技術明確定位患者心肌最肥厚區域,找準消融靶目標;同時仔細標測心臟內正常電位避開危險區域。患者心肌肥厚區域呈山脊狀,且靠近主動脈瓣和正常傳導通路,操作難度明顯高于同類患者,憑借陳慶興主任高超的導管操作技術,耐心仔細地操作,經歷2小時,最終逐點消融了20多個靶點,手術順利完成。
術中心臟超聲顯示,患者左室流出道梗阻明顯好轉,提示手術成功。術后患者左室流出道梗阻消失(由術前跨瓣壓差43mmhg下降至13mmhg),胸悶氣短較輕明顯好轉,恢復良好,手術效果滿意。
中山醫院“以院包科”幫扶喀什二院,將上海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引入新疆,讓喀什本地患者得到“上海頂尖技術”的幫助,心臟各項介入診治水平已得到長足的發展,此項遺傳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導管消融技術的成功開展,使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又多了一項手術方式的選擇,標志著喀什二院在心血管疾病診療領域取得新的突破,邁向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是南疆地區遺傳性肥厚型梗阻性患者新的福音。
(來源:上海援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