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上海文藝界部分代表暢談對新時代文藝事業的傳承與創新

2024年10月16日16:5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文藝與時代同行 出人出戲出影響力

——上海文藝界部分代表暢談對新時代文藝事業的傳承與創新

在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10周年之際,上海文藝界部分代表昨天在本報舉行的座談會上暢談對新時代文藝事業傳承與創新的思考和感受。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上海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著名主持人張民權,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名譽院長蔡金萍,著名影視演員吳玉芳,解放日報第81屆文化講壇總顧問吳孝明與會。以下為發言摘要。

茅善玉

唱好“上海的聲音”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年前的今天,我非常榮幸被邀請參加了這次重大會議,親耳聆聽了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指示和方針,深切感受到總書記對文化工作的重視、對文藝工作者的殷切關愛。

作為親歷者和實踐者,這十年來,我與新時代文藝事業共同奮斗,共同拼搏,帶領“上海的聲音”——滬劇向著“出人出戲出影響力”不斷深入推進,與上海這座城市同頻共振,落實總書記要求的“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打開了滬劇“與城市同行、與時代同步”的新的發展格局,讓我們的作品從高原邁向高峰,滬劇接班人不斷涌現,傳統藝術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

今年是我從藝50周年。1974年,我和其他50個同學懵懵懂懂考進了上海滬劇團。我們當年受到了諸多滬劇大家的啟蒙和指導,他們把對舞臺的一腔熱情都傾注在我們這批孩子身上。他們教導我們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引領著我們一步一步走進藝術的殿堂,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發展方向。

如今,當年的小小少年已陸續步入了花甲之年。我們“74級”差不多有300個人,這一代人仍然激情滿懷,不忘初心,繼續為上海文化藝術的發展、海派文化的發揚,貢獻我們的微薄力量。

張民權

千帆過,歸來仍少年

1974年,我進入上海歌劇院學館歌劇班,那一年我18歲。

“74級”是在特殊年代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現象。我們這批人真正成長起來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改革開放后,中國文藝又一次走向繁榮,文藝百花園燦爛綻放。老一輩藝術家竭盡全力教我們,使我們得到了充分的藝術滋養,用評彈演員秦建國的說法,就是“奶水吃得很足”。

“74級”中涌現出許多劇種的領軍人物,比如茅善玉、蔡金萍、王作欣、秦建國、陳燕華、周潔等。這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后,文藝的春風使我們這些學生能夠受到很好的滋養,更要感謝我們的老師們扶著新人上馬。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今年10月,時逢上海提出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一周年,我們這些當年非常青澀、帶著稚氣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我們也要向老一輩學習,竭盡全力幫助年輕人,薪火相傳。60歲是一個甲子,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愿意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蔡金萍

繼續播撒藝術的種子

感謝上海這座溫暖的城市還記得我們“74級”這批人。“74級”是值得總結,也是值得讓上海文化驕傲的。

我們兒藝館當年共有38名學生、52位老師,多么奢侈啊。我們有文化課老師、民間舞老師、芭蕾老師、藝術體操老師、聲樂老師,還有樂理課老師,以及許許多多的藝術講座。是上海這座城市,是這座城市匯聚的優秀老師培養了我們。

我們這一批人是與時代同行的。當我們走上管理崗位后,也傳承了老師們的一些好作風,把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東西傳授給下一代。就拿兒童戲劇來說,我們近些年創作了一些與世界名著有關的作品,我們的年輕人獲得了一些獎項,嶄露頭角。

步入花甲之年后,我們可能不在一線舞臺上,但依然在播撒藝術的種子。我們進社區,打造大美育課堂,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藝術在我們心中,感恩這座城市。

吳玉芳

承上啟下的一代人

我不善于回顧和總結,但是這幾天情不自禁地在腦子里閃回半個世紀前的事情。那時候,我還是個11歲的小孩子,一些情景就像電影畫面一樣閃現在腦海里。

現在再回顧,我覺得當時五年的基本功很扎實,以至于我到現在還很受用。一些影視劇里需要我唱歌、唱京劇、跳舞,甚至是翻跟頭,多虧“74級”給我的藝術人生打下了一個很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年齡過了一個甲子,但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種開始。我們這代人得益于老師們的精心培養,也屬于承上啟下的一代人。60歲算什么?不仍然處于黃金時代嗎?我們還可以繼續發力,繼續為上海的藝術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吳孝明

“千年的樹”“當下的葉”

上海正在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打造國際文化大都市、亞洲演藝之都。城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一體兩面的系統工程。過去的觀眾往往是通過一部戲、一個演員,了解一段歷史,而今天的觀眾大都是高素質、高學歷,我們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我們要處理好“千年的樹”和“當下的葉”的關系,一定要有根基,才能更好地去創新。

在創新的過程中怎樣堅守傳統,對我們也是一個考驗。比如,上海的戲曲流派保存得相對完整,唱腔特點保留得也相對完整。今天我們仍要思考一個問題:流派怎樣為人物服務,唱腔如何為人物服務?在塑造人物的同時,唱腔一定要為戲曲的整體發展服務,為這個時代服務。戲曲從大眾開始走向小眾,如何讓它從小眾再奔向大眾,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記者 陳俊珺)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