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臨港人 | 年華濟蒼 “電”亮未來
——記全國優秀教師上海電力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江友華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p>
他的課堂,是知識與智慧的交融之所,學生們宛若幼苗,在春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他擅長將繁復理論編織成生動故事,讓每一個難點都化繁為簡,激發著學生們對未知世界的無限探索;在科研征途上,他勇于攀登,不斷創新,引領團隊跨越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為電力行業的蓬勃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堅實力量。他,就是上海電力大學的江友華教授。
從初到臨港時的滿腔熱忱,到如今成為校園內外廣受尊敬的學者,江教授與臨港的故事,是一段段關于堅持與奉獻的佳話。
初識臨港:蛻變中的新城
江友華教授與臨港的故事始于2018年。那一年,上海電力大學主體搬遷至臨港校區,江教授也隨之將他的教學、科研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爱敃r第一印象就是臨港離市區有點遠,交通不是很方便?!苯淌谖⑿χ貞浀?,“但當我看到周圍那些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建筑工地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臨港的發展潛力。這里就像是一個正在蛻變中的新生兒,每一寸土地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p>
盡管初來乍到,江教授卻并未感到孤單。臨港校區嶄新的教學大樓、實驗室、寬廣的操場、充滿快樂氣息的教工之家、豐富菜品的食堂以及溫馨的教工公寓,都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這些硬件設施不僅為我們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也為學生們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條件?!苯淌诟锌卣f。
教學經歷:愛與智慧的交織
在臨港的教學環境中,江教授有著許多特別的經歷。臨港片區建設有“兩電、兩海、一橋”等高校,還有頂尖科學家社區等,這里學術氛圍濃厚,有力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互學互進、共同成長。然而,在江教授心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卻是那份師生之間的“愛”。
“我所帶的畢業生曾給我寫過一封臨別之信,那封信雖然簡短,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學生對我的感激之情?!苯淌谏钋榈卣f,“作為教師,我們用心去啟迪學生的心智,而學生也會以感恩之心回饋我們的付出。這種愛是相互的,它如同星辰與夜空的交相輝映,彼此成就,共同閃耀?!?/p>
這份愛不僅豐富了教育的內涵,更為江教授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提供了答案。他深知,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靈魂、培養情感的過程。因此,他始終將“愛”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感染學生。
教學探索:“電子書院”的誕生
除了教學之外,他還積極探索“電子書院”等教學模式,成為了學校實踐教學的一大亮點。談及“電子書院”的靈感來源,江教授表示這源于一次企業交流及其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當時我在一家企業交流時,發現他們對電子工程師的需求非常迫切。而我們的學生雖然理論知識扎實,但在實踐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江教授回憶道,“于是我便想到了小時候父親能夠根據鄰居要求打造出凳子、桌子及木桶等各種類型的木工制作間。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為什么不能創建一個平臺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于是,“電子書院”應運而生。它是一個自由、開放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旨在通過書院制的教學模式,夯實理論教學成果,構建作品分析、設計、仿真與測試的全鏈條實踐過程。在“電子書院”里,學生們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這一模式不僅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校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產學研結合:培養能源信息復合型人才
江教授的科研工作始終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面對水泥廠、熱電廠等高壓大功率風機、水泵的節能需求,他帶領團隊與上海銳帕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產學研結合,開發出了國內最大功率2800kW轉子變頻調速裝置。這一成果不僅解決了企業的節能需求,也為學校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案例資源。
在項目開發與現場調試過程中,江教授帶領學院謝石木林、王飛虎等6位學生全程參與。他們不僅學到了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項目成功后,江教授又將轉子變頻裝置的控制電路板帶入“電子書院”,給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科技創新等。同時,科研案例及相關技術形成教材,用于學生理論與實踐教學,從而促進了能源信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展望希冀:共筑臨港教育夢
在臨港這樣一個新興且充滿活力的地區,江教授深知自己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和責任。“建設臨港新片區是國家戰略,這里的發展前景廣闊無垠”。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將繼續以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投身科研與教育,為國家、為社會、為臨港、為學校奉獻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本質在于點燃火焰,而不是灌滿瓶子。我希望能夠用我的微光,照亮更多學生的前程和夢想。”
談及未來的愿景時,江教授表示他將以國家芯片發展需求、上海及臨港新興產業定位及學校人才培養需要為牽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形成能源電力特色鮮明的教學和科研團隊。他相信在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團隊全體成員一定能夠堅守信念、凝心聚力、頑強拼搏、同舟共濟、奮發有為、更上一層樓。(朱點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