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av影院免费看,亚洲无码片日韩无码片,av人妻无码网站,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6000余戶北外灘居民告別舊里生活

2021年08月18日16:52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居民慶祝告別拎馬桶、倒痰盂的生活(虹口舊改指揮部 供圖)

居民抽取選房號現場(虹口舊改指揮部 供圖)

舊改前的里弄日常(虹口舊改指揮部 供圖)

江奶奶老姐弟倆的行李已基本收拾完畢

“舊里變新居,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四代六口人擠在24平方米的日子結束了,今年底,上海爺叔張扎根一家即將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同他們一起改善生活的,還有6000余戶生活在北外灘的居民。

7月份收官的昆明路以南舊改項目,幾乎涵蓋了所有舊改房屋類型,是虹口區有史以來覆蓋街坊最多、投資總額最大的項目。它的成功,標志著北外灘區域成片二級以下舊里征收工作全部完成。自此,北外灘新一輪發展將翻開嶄新的篇章。

百年里弄的告別

臨近中午,73歲的江奶奶坐在樹蔭下的矮凳擇菜,花貓在她腿邊摩挲。再過三天,她就要搬離住了大半生的地方。

江奶奶的家在臨潼路上,11.4平方米的老屋,斑駁的墻皮隱約露出磚面,推開紅漆重刷過的小木門,一人寬的過道盡頭就是她的屋子,盡管驕陽當空,步進屋檐下忽然昏暗的光線,訴說著幾代人居住于此的狀態。

在這間百年房齡的老屋,曾經住著三代人,隨著江奶奶的兒子和母親相繼離世,也只剩下她和70歲的弟弟相依為命。

靠著門口是弟弟不到一米寬的床,江奶奶的床擺在里屋,幾個打包好的包裹、兩三件老家具,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

“夏天啊,關上門弄盆水澆著沖涼。沒有廁所就用痰盂罐,早上到街對面去倒掉。”這樣的日子姐弟從出生過到現在,終于要結束了。

江奶奶的弟弟一生沒有娶妻,年輕時談過女朋友,但到家里一看是這種情況,就沒了下文,江奶奶指著窄小的床鋪,說,“結婚沒地方住啊。”

說起搬遷,她的眼眶突然泛紅,或許是有關老屋的往事涌上心頭,或許是感慨大半生過去終將有個像樣的家。

與江家相隔百米的張扎根,十年來已經習慣了凌晨三點出門散步。

總共24平方米的兩間小屋,住了老張家四代六口人。張扎根的兒子是一名公交司機,每天三點半就要起床上班,為了給兒子騰出活動空間,老張凌晨三點就起來收起折疊床,走出家門。

日復一日,他甚至數得出從家走到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需要五千七百步。

到了飯點,老張的愛人每每下廚,都是在與六戶鄰居共用的廚房做飯,過后還要蓋起灶臺、鎖好櫥柜。吃飯時,一張折疊小方桌就把屋里僅有的空地占滿,收起方桌撐開沙發,剛才的空地又變成了床鋪。

張扎根看著滿滿當當的屋子說:“家具必須是能活動的呀,不然沒地方睡覺了。”

人均4平方米的老屋,生活質量無從談起。為了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健康著想,張扎根不得不把她送到了養老院,家里還剩的五口人,算是勉勉強強過得去日子。

江奶奶和張扎根家的情況,在這片里弄俯拾皆是。9平方米亭子間里的一家三口,7平方米小屋擠著的兄弟倆,一個水池上接出的8只水龍頭……老房子經受著雨天潮濕悶熱,白蟻成群,高齡的墻皮一碰就撲簌簌掉下來。

6月28日,昆明路以南舊改征收項目正式簽約率達到98.8%,北外灘區域成片二級以下舊里征收工作全部完成。

江奶奶姐弟打算用拿到的舊改安置款,在周邊靠近醫院的位置買一套二手的兩居室,最近,他們正在看合適的房子。

張扎根一家分到了兩套嶄新的兩居室,幾天前,老張登上新小區18樓的天臺,用手機拍下一段新家的視頻。

“太開心了,20多年的蝸居生活結束了,舊里變新居,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孫女跟我說她終于能有自己的公主房了。”離開老屋前,張扎根和鄰居們互相加好微信,說要常聯系。

在今年底正式交房之前,老張家將使用政府補貼款暫時租房過渡。這并不是特殊照顧,每一戶尚未交房的舊改家庭,都能拿到租房補貼。

盼著生活改變的居民

今年6月,昆明路以南項目的房屋征收信息,10個街坊,6000余戶,貼滿了長長幾十米的公告欄,盼著生活改變的居民們認真查看表格中自家的一欄。

“底層后天井搭建”“二層西北間”“二層凹陽臺”“假三層西南間(附壁櫥一間)”……

密密麻麻標注好一家一戶獨用部位、產權屬性、評估單價的表格背后,是舊里改造項目工作人員下的真功夫。

舊改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舊改征收,“5+2”“白+黑”“997”是一線征收人員的工作常態。窄門舊梯、一磚一瓦,都見證過居民和工作人員間的來往與情誼。

早在2000年初,北外灘街道舊改分指揮部就成立了群眾工作組,由街道原黨工委副書記徐仁禎擔任組長,116名退休或在職社區居委干部組成。他們熟悉居民情況,“上得了門、認得清人、談得上話”,和居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昆明路以南項目最高峰時段,工作組全部成員都撲到舊改動員工作當中。徐仁禎雖已72歲,卻精神矍鑠,走在一線,他總結出九種工作方法,從真情感化、現身說法,到給予臺階、換臉上門。

像他這樣的老法師,在此次舊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輪摸排居民家庭基本情況和對舊改的態度,為了見到晚歸的居民,工作人員時常要等到半夜。有的承租人遠在金山、崇明甚至外省,工作組主動上門講政策、送通知書,不漏一戶一人。

塵埃落定后,老法師吳鹿娣回憶起這段時間的點滴,長陽路138弄的調解工作讓她最為難忘。

138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樓房,這里住著許多離休干部。在第一輪政策講解階段,居民們普遍認同舊改,90%以上的住戶同意舊改。然而,第二輪確定補償方案的工作卻遇到了麻煩。

吳鹿娣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也經歷過內心的掙扎。她既是負責138弄協調工作的組員,也是這里的住戶。當房屋評級和補償系數確定之后,這里的三百余戶家庭不能理解,為何一墻之隔的其他里弄竟比自己的高。

“系數不同,一套房子能差出幾十萬,不是小數目,這里住的都是退休老人,讓他們上哪再去賺這筆錢呢。當時大家情緒還是挺大的。”

吳鹿娣說,她在這里有兩間房,兩個房產證,一共二十多平方米,算下來差的就更多,最初的自己作為當事人,沒有糾結過是不可能的。

工作組的伙伴們來到吳鹿娣家中,同她溝通,解答疑惑、重理政策,讓她對國家的陽光政策有了更透徹的理解:“這是政府的民生工程,標準公開透明。舊改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搬一定比不搬好!”

吳鹿娣的積極簽字,也成為她現身說法的有力依據。在最忙碌的10天時間里,工作組多路人馬分別上門協調溝通,一日不落。

遇到有年輕同志吃了“閉門羹”的,換個臉熟的老同志繼續上,遇到戶主常年不在也不愿溝通的,就積極說服租客做中間人。理解了陽光政策的有理有據,住戶們紛紛提筆簽字。

吳鹿娣的經歷,是一線黨員帶頭作用的縮影。自2013年起,區舊改指揮部聯手屬地街道和征收事務所,建立臨時黨組織,設立“黨員簽約榜”,黨員亮身份的舉措,一舉扭轉了舊改地塊的風氣。此后啟動的舊改項目均以高比例生效,幾乎所有地塊黨員簽約率都是100%。

贈給未來的老家具

在這次舊改中,有一戶比較特殊的家庭。盡管一樣住的是老房子,居民吳之多家卻并不擁擠,他們有一整幢3層的花園洋房。

這幢房子里,裝著一段久遠的記憶。在他的家中,有一套精美的柚木家具,來自父親的猶太人朋友。

當年,逃難的猶太人把家具拆掉,通過海運帶到了虹口舟山里,遇上的房東正是吳之多的父親。在隨后的日子里,雙方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直到1964年,猶太人返回以色列前,他的父親買下了這套家具。吳之多的母親一直使用到1998年過世,此后被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油亮的色澤、精致的雕花,家具的商標清晰可見。七尺寬的床可以通過卡扣拆分、合并,兩個別致的床頭柜、一個雕花五斗櫥、四開門大衣柜立在周圍。

在7月5日上午的北外灘舊改征收工作者致謝暨舊改集市活動上,吳之多正式將這套家具捐贈給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猶太難民紀念館所在的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不少房屋這次都納入了舊改范圍。舟山路上,有一排建于1910年的外廊式建筑,在二戰時期,包括擔任過美國卡特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布盧門撒爾在內的一批猶太難民,曾居住于此。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逾2萬猶太難民逃到上海,在一些上海老鄰居的幫助下得以生存。上海,也成了他們的“諾亞方舟”。猶太難民回國前,一些上海原住民用金條將這些房子買了下來。此后,有的人家子孫后輩一直居住于此,還有的房子經過幾道轉手,又有了新的主人。

在新一輪北外灘發展規劃中,將采取“新舊融合”的格局。東部提籃橋片區將保持“窄馬路”“小街坊”的規劃理念,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片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實施方案的研究也將啟動。

7月10日,與猶太難民舊居一街之隔的北外灘來福士開業,未來,站在現代摩登的商場和寫字樓里,將再也看不到舊磚破瓦的里弄人家,只有被精心保護的歷史文脈與文化記憶。

2012年實施舊改新政以來,北外灘區域成功征收39個地塊72個街坊,惠及居民近3.9萬戶。

2020年6月,虹口舊改再提速,一次性啟動多個地塊,僅一年時間,北外灘區域相繼啟動6個打包項目33個街坊,惠及居民2.1萬戶,一年征收量超過此前八年總和。

舊改是北外灘開發的前奏曲。

根據規劃,未來十年,北外灘地區規劃建設總規模將達到840萬平方米,甲級寫字樓數量將可以承載近百家國際型、地區型總部入駐,成為全球高端樓宇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新建高度達480米的標志性浦西制高點,將是黃浦江岸新的地標。

(責編:沐一帆、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