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攤販入駐“集時鮮”三個月無一筆交易,退出竟要被收費
眾多攤販入駐“集時鮮”三個月卻無一筆交易
沒得到任何服務,退出竟要被收費
今年6月初一天早上9時,距離上海市中心30多公里外的寶山區羅店鎮四方批發市場來了十幾個年輕人。他們手上拿著一疊粉紅色的簽約單,直奔各個檔口,推銷一款名叫“集時鮮”的App。據稱,這款App能為入駐商家提供線上訂單、線下配送服務。批發市場里的7位商戶被說動,還交了一筆預存款。可直至9月初,這些商家沒有接到任何訂單,當初的銷售員也失去聯系。后臺的預存款成了一個無法提取的數字,想要拿回,困難重重。
商戶生意下滑后“觸網”
禽肉檔口的卓強在四方批發市場干了7年,他與父母經營著兩塊檔口臺面,年租金6萬多元。每天凌晨3時,檔口準時開門,迎來上游安徽養殖場的新鮮整雞整鴨。隨后他們要對禽肉進行分切和清洗。早上5時,陸續來顧客了,不少是周圍小飯館負責采購的小工或老板,他們采購量大,往往騎著電瓶車來挑揀。再晚些來的是拉著小拖車、居住在周邊的市民。“這邊雖然地方遠一點,但勝在價格便宜,肉也新鮮。”一位阿姨說。
六年前,卓強就開通了微信和支付寶收款二維碼。由于有上游合作商的獨家供貨渠道,他的禽肉品質和價格都還算有競爭力。然而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市場采購的人氣逐漸下滑,生意不復以往,卓強感到了危機。
今年6月初,一位洪姓推銷員在他的檔口前賣力推銷“集時鮮”App。卓強記得,推銷員稱,平臺有專門的配送車輛、營銷團隊,可對接不少飯店資源。以“旗艦版”服務產品為例,入駐的商家需要在App賬戶里預存5999元,每配送一次就扣除2元“運營管理費用”,配送費由買家承擔。如果效果不好,3個月后可以無理由退款。
“可以無理由退款,我想充就充吧。”也做禽肉生意的趙燕在市場里摸爬滾打30年,這不是她第一次“觸網”。去年,她經人推薦使用了“菜信”收款App進行收款,平臺會以返利的形式獎賞商戶。但使用一年后,趙燕發現App調低了返利力度,她不久便棄用了。如今,她打開“集時鮮”App,店鋪內上架了禽肉產品,可后臺訂單信息空空如也,只有5999元的充值金額。平臺顯示配送方為“達達專送”,有一個三黃雞的銷量顯示數目為1件。趙燕說,這是測試單,實際上并沒有發生交易。
記者瀏覽“集時鮮”App內的上海區域商家,粗略統計,入駐商家約有300多家,大多數的銷售數量顯示為0或1。看到這樣的市場反饋,一些入駐商戶難免“坐不住”,想要退款,細問得知剛入駐3個月申請退款,平臺會扣除預存款的80%作為違約金。這讓商戶大吃一驚,什么服務都沒得到,退出時竟然要被收費,感到平臺“不厚道”。
紙質協議未提及的退款規則
入駐商家拿出《集時鮮商家入駐合作協議》,記者發現平臺對商家制定了種種要求。
如入駐協議分為2年期和5年期兩種套餐,“合作期限未屆滿前非因不可抗力甲方不得申請退還全部或部分預存費用”。若“甲方在合作期限屆滿前無理由申請退還預存費,將導致對本合同的根本違約,須承擔合同總金額30%—80%的違約金。”
“集時鮮”App由河南南河龍橋網絡科技公司開發運營,公司法務姚女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解釋,上述條款的目的在于“想篩選出愿意同平臺共同成長的商家”。
條款的確允許商家“無理由退款”,但要求“商家截至申請退款日入駐3個月以上,成交訂單少于100單,包括自提和外賣訂單。”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退款規則制定了紙質協議中未提及的要求,如平臺對退款比例有如下限制:入駐時間小于3個月,不能申請退款;小于1年,只能退20%;小于3年,退30%;小于5年,只能退40%。對此,姚女士解釋,盡管法務團隊已多次要求,但上層領導還是決定不將這些細則寫入紙質協議內。
數字化菜市場效果有待觀察
對傳統農貿批發市場能否數字化,四方批發市場辦公室的陶姓負責人持極為保守的態度。“商戶的文化素質不高,有的名字都寫不來,只會按手印。屬地派出所隔三岔五來提醒反詐套路,但這些年整個市場被騙的金額還是達到了數百萬元。這種讓你交錢的事情還是不要碰為好!”
豆腐檔口的余春說,她本想借助互聯網給生意帶來起色,解決配送上的難題,“一些飯店要求送食材的時間很早、很集中,我們人手不夠,來不及送”。她也充值了預付款,如今心里更多的是失落。
距離四方批發市場2公里外的祁北農貿菜市場,不少商戶已入駐了多個知名外賣平臺。販售豆芽及海產品的肖阿姨表示,平臺銷售人員主動聯系她,稱入駐不需要預付款項,也沒有簽訂紙質協議,平臺也不會承諾銷量的效果。問及銷量,她連連搖頭:雖說菜市場坐落于人口相對密集的社區,但每一單算下來,扣除平臺10%-20%的抽成、配送費用,幾乎“賣一單,虧一單”。她在平臺內添加了2000多個品類,但還是沒搞懂銷售策略,該如何與其他商戶、菜場形成差異。“我要看管攤位,不可能總在手機上劃來劃去做對比吧?”肖阿姨認為,只有花精力專門做線上的運營,才可能發揮平臺優勢。9月15日,記者實地走訪多位商戶,得到的反饋普遍是網上生意不理想,“最近基本一單都沒有”。一位賣豬肉的商戶回憶,平臺一搞促銷活動,單子多到忙不過來;促銷活動一結束,就冷冷清清。
對于傳統菜市場而言,其數字化轉型應當怎樣去選擇平臺、在平臺上應該如何經營、互聯網又能給予多大的市場空間,需要更冷靜地觀察和考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