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監控故障怎能攢著再修?物業稱資金壓力大
小區監控故障怎能攢著再修?
物業稱過了保修期資金壓力大
■本報記者 車佳楠 栗思
11月初,徐匯區華涇路1000弄華涇五村的居民黃女士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稱自己的私家車停在小區內被剮蹭,她和物業前往機房查看小區監控時,發現15個探頭都出現“黑屏”故障。物業只能找到一處拍攝角度不全面的探頭,捕捉到疑似黃女士車輛尾部被撞的畫面。“要是這處鏡頭也故障,就沒辦法找到證據索賠了!”這次意外事故讓黃女士對小區監控的運行現狀感到不安,認為物業在管理安防設備上存在失職。
小區監控如此高故障率不常見,為什么會發生?光靠物業企業就能解決嗎?本報記者多方走訪。
社區監控故障率高
11月29日,本報記者從小區南門進入。小區正處于“美麗家園”改造中,本就不寬的主干道上經常來往工程車。
黃女士告訴記者,10月18日傍晚回家,她將車子塞進位于南門附近主干道西側劃出的一排停車位內。第二天早上,發現車輛尾部右側被剮蹭了一大塊。查看周邊小區攝像頭排布,最近的攝像頭位于對面綠化帶的一根黑色桿子上。她立即找到物業,要求到機房查找監控錄像,以便找到索賠對象。
由于攝像頭角度略低,只有黃女士車尾的左半部分被拍到,還時不時被樹枝遮擋。應黃女士要求多次審看后,物業人員觀察到10月19日早上8時35分左右,一名男子在黃女士車輛后方觀察徘徊,并用腳踢了兩腳。再往前調看,發現有一輛黃色工程吊車經過,物業推斷剮蹭是施工隊的工作人員所為。慶幸之余,黃女士也把擔憂反映給記者:在機房,她看到15個監控攝像頭都處于故障狀態,物業說積攢到一定數量一起上報維修。
“監控故障就應該馬上修,怎么能攢著?”閔行區浦江鎮江文路330弄的袁先生產生了和黃女士一樣的擔憂。11月,他看到好幾位鄰居在小區群里反映監控探頭損壞的情況,有業主遇到車輛被剮蹭和盜竊事件,去物業調取監控錄像,每次都說探頭壞了,看不到。“兩年前,鎮里結合美麗家園建設在每個門洞前都安了兩三個探頭,怎么這么快就壞了?”
11月30日,記者在江文路330弄小區物業管理處監控室看到,兩年前安裝的監控設備共計132個攝像頭,5個顯示“找不到主機”,另一側開發商建設時配備的136個監控設備,已經運行13年,有約10個顯示藍屏或黑屏。物業經理告訴記者,前者穩定率較差,經常會出現“掉線”的情況,后者老化問題突出。“有時候有十幾個顯示不了,有時候又可能全屏黑掉,今天還算少的。”
老小區面臨維保資金壓力
對于政府出資改造安裝的監控設備,政府通常會協調供應商提供一段時間的保修。浦江鎮房屋管理辦工作人員說,已和維保單位予以溝通,“如果確實在兩年的保修期內出現推諉的情況,我們會要求其進行徹底維修,修好后再交給小區。”
但對于華涇五村來說,這段保修服務期已經結束。據了解,華涇五村的監控系統5年前由華涇鎮政府出資改造,不僅用上了彩色高清攝像頭,數量上大幅度增加。頭三年由政府負責維保。三年之后,再由小區負責,承擔修理費用。據了解,業委會聘請了一家第三方維保公司對故障的監控攝像頭進行日常檢查和修理,通常一星期來一次。
記者在現場看到,華涇五村的監控攝像頭設置得相當密集。每個樓棟出入口門頭都安裝了1至2個攝像頭,角度朝下對準著門禁的進出人員,主干、支道則有2至4個攝像頭。每個攝像頭都配備了LED照明燈。小區物業上海中房物業發展公司的王經理帶記者到了附近的監控機房。機房不過8平方米,三面墻都被一個個電子監控屏幕占據,一臺空調全天24小時維持在26攝氏度運轉。“這里有240個左右的屏幕,黑屏的就是壞的,還沒來得及修。”王經理解釋。記者數了數,黑屏數量有27個,26個顯示“找不到網絡主機”,1個顯示“調試中”。再仔細觀察監控畫面,有的看不到路面信息,有的像是蒙上了一層白霧。
王經理表示,小區近兩個月在進行美麗家園改造,預計于12月底結束。施工期間,不少監控的運行因為腳手架的搭建造成影響。待施工結束后,他們將安排維保單位統一排查所有監控,恢復到原樣。
但無法回避的是,240多個監控攝像頭的故障率比想象得要高。王經理表示,一個月至少要修五六個。問題多見于攝像頭組件老化。而一個攝像頭的報價在900元左右,一年下來,維修費用不少。令王經理擔心的是,小區維修資金余額已近紅線。隨著監控攝像頭的持續老化,故障數量勢必增加,小區可能面臨更換不起、續籌資金難度又較大的境地。
社區“微基建”如何可持續
華涇五村是21世紀初建造的商品房加售后公房的混合型小區,常住人口3800余人。“自從裝了監控,電瓶車偷盜情況確實大幅下降。”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居民,均對監控攝像頭的安裝贊不絕口,認為有力地提升了小區的安防水平。
不過,監控設施給老舊小區的生活品質帶來提升的同時,后續帶來的維保資金如何解決,也對社區管理提出新的挑戰。也不僅是監控,社區更新中的智能門禁、平改坡、外墻修復、加裝電梯等一系列惠民實事“微基建”,都有著類似的問題。
浦東新區物業管理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孫曄認為,“微基建”首先必須在依法依規的底線下展開。對于安裝數量、資金規模較大的設施設備,業委會、物業應當與施工單位協商,確立書面合同,講明施工目的、方案及依據,明確保修責任等細則。隨后征求居民同意,召開業主大會。在保修期結束,這些設施設備移交給業主自治時,也需要向業主大會征求后續運營維護的方案意見,定期公示相關開支成本。
對于專項維修資金吃緊、續籌難度很大的老舊小區,孫曄建議,一方面,可以聘請專業機構再次評估設備設施的布局方案,靈活調整數量等實現減負增效。另一方面,若協商下來,業主大會認定保持現狀,那么可以與居委會溝通,申請一定的政府補貼,加上公共收益和維修資金的組合,支撐“微基建”的基本運行。在“12345”的相關投訴中,就有屬地街道回應,愿意提供一部分資金支持,幫助小區重新采購新的監控系統。(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