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舌尖上的方艙!“三葷兩素,點心夜宵,你慕了嗎”
【“特殊精神 特殊擔當”——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五十八】
核酸異常、復核、陽性、轉運、進艙……在上海,不少人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很多方艙硬件條件有限,但伙食卻是有點“卷”——那么,一份餐食從食材準備到成品進艙,要經歷怎樣的流程?大江東工作室帶大家去史上最大方艙——國家會展中心方艙醫院一探究竟
保供1.7萬人的一日三餐,用對方法也不難!
每天,幾萬公斤的肉類、水果、蔬菜加工而成的餐食,源源不斷送進國展中心方艙,供應著艙內人員一日三餐。
15分鐘內,數萬份盒飯裝車運送到保餐組;20分鐘內,盒飯送到緩沖區,再從緩沖區周轉至艙內;半小時左右就分發啦!這么大的量,保證送達時還要熱氣騰騰,真不是件容易事兒!
這家方艙擁有5萬張床位。建設之初,上海地產集團旗下中華企業“食當家”作為餐食后勤團隊之一,承擔起為其中1.7萬名艙內人員“保餐”的任務。
“一萬多人就餐,時間集中,需求多樣,人員動態變化,實際情況比預想的更復雜。”中華企業新弘農業總經理魏銘材說,“我們對上海已有大型方艙的供餐問題進行了調研,普遍反映的是‘飯菜涼了、供餐不穩定、菜品單調’,為此,我們確立了‘冷鏈盒飯現場熱制+熱鏈盒飯補充供應+衛星廚房特殊/應急保障’的方艙醫院供餐模式。”
冷鏈盒飯在方艙附近微波加熱
“冷鏈盒飯,就像平時在全家超市買的那種,冷藏保存,現場加熱。”新弘農業團餐供應鏈事業部總經理朱晏偉解釋,因具備食品安全生產等級高、便于備貨等優勢,在方艙附近現場熱制,確保拿到手中還熱著。
“冷鏈盒飯可選擇生產廠家的范圍就廣了,可以從周邊城市供應。”同樣的餐標,可選擇更豐富的菜品,比如牛肉、魚蝦這類在封控期間本地很難獲得的食材,都出現在盒飯中。
供餐單位規模化生產
1.7萬人每天要消耗約6780公斤水產、肉類,6800公斤水果蔬菜,1700公斤大米。魏銘材說,會優先采購受疫情影響滯銷嚴重的本地農產品,通過自有物流上門提貨,幫助農戶解決滯銷。“有同事陽性后住進方艙,反饋說,大家嘗到本地新鮮水果,很驚喜呢!”
本地種植的水果黃瓜
個性化需求多?不怕!有“衛星廚房”
“最棘手的是方艙人員波動大,每天有人進艙、有人出艙,年齡結構不同,三餐外可能有不定時加餐……”團餐供應鏈事業部副總經理胡銀龍說,“特殊人群需求,不可能依靠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解決,我們自有團餐運營團隊的優勢就發揮了。”
“食當家”為上海20多家企事業單位提供食堂服務,在國展中心附近有3個自營食堂項目,這些“衛星廚房”在應急保障、特殊用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各類特殊餐
有了場地和團隊,還有個難題——特殊餐并非強項。胡銀龍說:“只能現學現賣!技術不復雜,關鍵是掌握需求,用心對待。”
保餐團隊在醫護人員入駐方艙后,主動來結對子,了解需求。學學素食餐怎么做、糖尿病餐有什么要求,組織有醫院餐飲經驗的廚師團隊到位。經過兩天磨合,面向特殊群體的菜譜就有了雛形。胡銀龍笑道,“可能常規餐吃的時間長了,特殊餐需求量越來越大,每頓要近千份了。”
“舌尖上的安全”怎樣守護?
要保證舌尖上的溫度,還要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怎么破?
田間地頭采購食材
朱晏偉介紹,從食材供應、工廠加工、食安品控、冷鏈物流、微波加熱、餐食交付等各個環節,都制定了一套完整、縝密的防疫管理方案。“公司駐派安全管理人員全程參與生產監督,對所有原料資質進行核定,對每餐餐品中心溫度進行抽查,全程對每餐食物取樣并留樣48小時,守護每一份餐食安全。”
方艙附近放置了11臺冰凍集裝箱儲存冷鏈盒飯,飯點前兩小時,盒飯會通過4條微波隧道加熱至75度以上,交付方艙醫院。
自然,所有工作人員需滿足48小時核酸、每日晨檢、測溫等要求。環環相扣,守牢食品安全底線。
紙短情長!一句話帶來溫暖的力量
“吃喜歡的東西,過可愛的人生”
“生活不止有甜,還有肉哦!”
“煎和熬都是變美味的方式,加油也是”
……
當大家拿到盒飯時,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句句溫暖鼓勵。
“陽性了,免不了焦慮、恐慌,再加上長時間等待轉運,進了方艙,安頓下來,希望一句句鼓勵能給他們溫暖。”半個月前,朱晏偉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得知核酸異常,他在車里獨自熬過18個小時等待復核結果,深有感觸。
預制菜事業部副總經理王鵬工作中不幸“中招”,入住國展中心方艙醫院。他隨即切換工作內容,每天收集用餐情況和反饋,為團隊優化供餐方案提供最真實有力的依據,被大家笑稱“方艙臥底”。
這份用心、細心、暖心,沒有被辜負。
網絡截圖
“住了十幾天,兩葷三素,還有點心,時不時來個水果夜宵,你慕了嗎?”有國展中心艙內人員在網上曬出了伙食。
“羨慕的淚水從嘴角流出來了”“伙食好,家人放心了!”……
(除標注外,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