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即見綠 四季皆有景 上海6成公園24小時開放
六成公園24小時開放“美麗街區”達452個
宜居上海:開門即見綠 四季皆有景
本報訊(記者 陳璽撼)建設“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上海過去10年取得了哪些成就?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千園之城”、環城生態公園帶、城市景觀照明等市民關心的生態環境、市容景觀等方面工程的進展。
大型森林濕地夯實“家底”
打造生態之城,需要深厚的“家底”。
近10年,上海新造林約3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底的12.58%增至2021年底的19.42%。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建設的17條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初見成效,一批規模大、質量高的大型森林逐漸形成。
上海積極保護修復重要濕地,將13塊共計121309.6公頃的濕地納入《上海市重要濕地名錄(第一批)》。通過整合優化,初步形成由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濕地公園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面積達114805.79公頃,盡力維持生態系統的原真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高質量的生態空間吸引了大批“精靈”定居,上海因地制宜,建成22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并完成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涉及近4萬畝大型濕地,再現了沙鷗翔集、魚翔淺底的景象。
讓“精靈”休養生息,上海將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等約13萬公頃的土地納入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新劃設4個野生動物禁獵區。
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也喚醒了更多市民尊重、保護自然的意識。每年在上海舉辦的野生動物保護嘉年華、濕地保護攝影展、自然筆記、市民觀鳥賽等活動,經常發生預約名額被“秒殺”的現象。
公園數量十年增加3.5倍
10年來,上海克服“地少人多”的先天不利條件,不遺余力地推進公共綠地建設。
截至2021年底,上海公園達到532座,數量是2011年時的3.5倍。截至2021年底,上海已擁有17.12萬公頃綠地,使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躍升至8.8平方米,而回望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1平方米。
口袋公園由于契合上海充分盤活、利用較為緊張的土地資源建綠的特點,從2016年開始在上海興起建設熱潮。按照“小”“多”“勻”的布局特點積極推進,截至去年底,上海已累計新建、提升改造口袋公園310座,總面積約111.5萬平方米。
與此同時,原本主要功能為生態防護的外環綠帶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而面臨轉型。10年來,上海推進外環生態專項工程,基本建成規模近5000公頃的環城綠帶,并啟動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設。根據目前的規劃,以外環綠帶為骨架的環城生態公園帶上將有50座公園,現已建成14座,還將提升改造、新增36座。
10年來,公園綠地不僅多了,也更方便、更好玩了。上海目前90%以上的城市公園延長了開放時間,60%左右的公園實現了24小時開放,隨著桂林公園、炮臺灣國家濕地公園、共青森林公園、濱江森林公園、世紀公園、上海植物園、曲水園的免費開放,上海的收費公園僅剩12座。
夜景成為城市“名片”
市容環境是上海對外的重要面貌,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宜居魅力。
構建人工與機械雙向融合的作業體系,上海近10年不斷提升道路的精細化保潔水平。目前,上海環衛保潔道路的機掃率已達96%。同時,上海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推進第三衛生間設置、加強適老適幼化改造、延長開放時間、提供免費廁紙和冬季熱水洗手服務等,提高市民如廁便利度、舒適度。
2018年起,上海推動“美麗街區”建設,截至2021年底,“美麗街區”達452個,總面積約338平方公里,形成了長寧區愚園路、徐匯區衡復風貌保護區、普陀區曹楊新村環浜周邊、奉賢區青溪古鎮等一批示范街區。
2011年,上海開始推進林蔭道建設,目前已累計創建命名林蔭道317條,從2011年底92.5萬株增至2021年底145萬多株的行道樹是基礎,這些樹木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形成15個林蔭片區,成為城市生態和景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017年起,上海在充分征求市民建議的基礎上,啟動綠化特色道路創建,至今已創建命名了61條以櫻花、美人梅、月季、紅楓、黃連木等觀賞植物為“主力”的綠化特色道路,滿足了許多市民開窗開門“四季有景”的期盼。
近年來,上海還以光為筆、以夜空為布,打造了別具魅力的城市夜景,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名片”。截至目前,上海已完成黃浦江核心段,即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景觀照明的新建、改建,涉及近1000棟建筑、25個碼頭、4座跨江大橋;蘇州河兩岸,42公里岸線、28座橋梁、300余幢樓宇的景觀照明建設及提升改造工程也已完成。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