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郊老茶館為當地60歲以上老人開放免費早茶時間
滬郊老茶館為當地60歲以上老人開放免費早茶時間,不少老茶客披星戴月趕去
有咖啡館奶茶店,古鎮老茶館有必要存在嗎
■本報見習記者 沈思怡
冬日,凌晨3時半,朱家角古鎮一片寂靜。穿過幽深小巷,摸黑轉過幾道彎,一串紅燈籠亮得熱烈,位于北大街深處的“江南第一茶樓”已燈火通明。茶館內茶香四溢,交談聲、偶爾扯著嗓子的爭論聲、喝口茶后的輕嘆聲交織在一起,數十位年逾花甲的老茶客成了尚在沉睡中的古鎮最具活力的存在。
這是“江南第一茶樓”的尋常黎明,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滬郊古鎮零星幾家保留至今的老茶館里:四方桌、熱水瓶、碎茶葉,還有淺斟慢飲的老人。他們聊天、吃早點、唱曲,或安靜地聽別人說笑。在破曉前的老茶館里,除了喝茶,人氣也是老茶客們披星戴月趕來的緣由。
從凌晨3時半到8時半,是“江南第一茶樓”專門開放給當地60歲以上老人的免費早茶時間,因疫情暫停開放8個月后,11月中旬茶館重新開門待客,老茶客們欣喜回歸。近日,記者走訪了幾家藏于滬郊古鎮的老茶館,感受其特有的市井氣息。
老清早“孵”茶館
茶客一道拉家常、說新聞,身子暖了,一天工作更有勁兒。茶館內氣氛火熱,心境也開闊起來
茶館是江南古鎮的標志,近年來,隨著各類新式茶館涌現,傳統語境中聚集市民百姓、充滿煙火氣的老茶館已不多見。老茶館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稍顯落寞。
在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朱家角古鎮上,茶館不在少數,但大多是時髦的新式茶館,“江南第一茶樓”這樣的老茶館已很鮮見。走進茶館,古樸的大廳里,擺放著10余張木制四方桌,桌上標配竹殼熱水瓶與茶具,墻面立柱是灰紅相間的仿明清文化磚樣式,處處透著人們對老上海茶館的記憶。翻新后的百年茶館古樸且精致,大部分時間里,“江南第一茶樓”轉型成了游客喝茶休閑的新式茶館。但每個尚未日出的清晨,茶館會褪去平日的時髦,變回老茶客印象中的模樣。
凌晨2時40分,63歲的陳正明從青浦南門的家出發,一路晨跑,40分鐘后到達“江南第一茶樓”,燈籠雖亮著,門板卻尚未卸完。聽聞動靜,66歲的燒水師傅楊金大匆匆趕來,“你總歸是第一個,茶已經給你泡好了”。茶館內明亮溫暖,炭盆燒得火紅,老式銅質燒水壺冒出汩汩的水汽。陳正明接過溫熱的紅茶,咕嘟一大口后方舒心坐下。
楊金大在茶館燒了3年水,據他介紹,茶館的早茶是老板開放給當地60歲以上老人免費享用的,目前登記在冊的有近400位,最熱鬧時能有七八十位老人同聚一堂。眼下正值寒冬,來的客人雖少,但總有老人風雨無阻地來,每天起碼要燒25壺熱水才夠。
作為青浦本地人,楊金大與這間茶館的淵源可以追溯至50年前。“以前茶館分上下兩層,樓上喝茶,樓下澡堂。我小時候常跟我爸來洗澡,洗完澡他喝茶聊天,派我去買菜。以前茶館特別熱鬧,幾十里開外的居民都來這喝茶?!?/p>
4時30分,72歲的陳秋雨端著茶杯前來,徑直走向老位子,提起桌上的熱水瓶沖泡自帶的茶葉。老清早“孵”茶館,這個習慣他保持了近40年?,F在回憶起來,他對茶館最初的印象是“煙灰氣”?!靶r候跟大人去茶館,到處是扯著嗓子聊天、抽煙不斷的茶客,覺得烏煙瘴氣?!焙髞砼c茶館和解,倒也是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天。中年下崗后,肩負全家生活的陳秋雨做起環衛工作,每日三四時就要出門。為抵御嚴寒,他會先到彼時的“江南第一茶樓”喝盞茶,漸漸參與到茶客中,一道拉家常、說新聞,身子暖了,一天的工作也更有勁兒。茶館內氣氛火熱,心境也開闊起來,記憶中的“煙灰氣”慢慢成了“煙火氣”?!安桊^熱鬧,是個神奇的‘小江湖’。”
在金山楓涇古鎮,一間同樣有著深厚歷史的老茶館始終保持原貌。從熱鬧的中大街向左拐入新楓路,稍顯逼仄的小巷里,從二樓傳來陣陣笑聲的老宅就是老茶館所在。爬上狹窄的樓梯,只見茶館入口處柜臺上的兩只不銹鋼碗里盛放著兩種茶葉,不管哪種茶都是3元,茶客可自主選擇,無限續杯。茶館面積不大,墻壁已斑駁,老式木頭桌椅已掉漆,桌子上幾十只五顏六色的老式熱水瓶,時間宛如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同時被定格的,還有老茶館的典型場景。下午3時,老茶館內尚有20余位茶客,他們每日天不亮就來占座,三五人一桌,早上喝茶、聊天,晚一些就掏出自帶的撲克牌跟茶友“殺”幾局,直到傍晚時分才起身回家燒飯。
“沒以前熱鬧了,20年前剛接手茶館時,每天要燒800壺水?!?8歲的老板嚴榮安回憶道,鼎盛時期的茶館里,最多的客人是周邊的農民。楓涇古鎮周圍水網密布,不少農民天不亮就到附近打魚,趕著早市來古鎮擺攤售賣。通常情況下,負責布網、拉魚的男人上茶館喝茶休息,女人則在茶館樓下賣魚,魚賣完了,茶也喝得差不多了。“干完農活上茶館喝茶,都像是我們這兒的傳統了。”
不一樣的“味道”
滬郊老人的社交場所并不多,老茶館的味道并非名貴茶葉香,而是來自熱熱鬧鬧的煙火氣
4時45分,“江南第一茶樓”的老茶客陸續到來,安靜的茶館開始熱鬧。分貝最大的要數倚坐墻邊、蹺著二郎腿唱歌的王友弘。他的手機架放在桌上,屏幕上一曲《金瓶似的小山》正播到高潮部分,他左手輕扣木桌打著節拍,眼睛半瞇著,唱得專注忘我。坐在對面的陳正明也忍不住搖頭晃腦起來。王友弘今年68歲,4年前退休后,每日都與他71歲的哥哥結伴到茶館,喝茶之余,兄弟倆總要一起唱上幾首歌才算過癮。
最不引人注目的,是抱著茶杯縮在墻角炭盆旁取暖的蔡文新。今年88歲的他行動有些遲緩,即便如此,他還是每天走半小時來茶館喝茶。為何如此執著?“茶館的人很親近,家里一個人吃(茶)不好,人多好。”他吐字緩慢。此時,一旁添水的楊金大低聲補充:“他老伴過世了,現在一個人住?!辈涛男侣牪磺宄皇歉胶椭骸案赂氯剑桊^比家里熱鬧,還暖和。”
在滬郊,留給老人們的社交場所并不多,除了公園、為數不多的老年活動中心,很難尋到能夠遮風擋雨,適合老人坐下來聊天解悶的地方。老茶館的存在填補了這塊空白。楓涇古鎮老茶館的??蛷母X得,老茶館有不一樣的“味道”,這種味道并非來自名貴的茶葉香,而是來自老伙伴、來自熱熱鬧鬧的煙火氣。
用朱錦祥的話來說,“江南第一茶樓”暫停早茶服務的那8個月,每個早晨都格外漫長。3時半起床,4時燒水泡茶,擔心吵醒家人,他只能坐在黑暗的房間里獨自飲茶,“沒地方去,太冷清了。只希望茶館趕緊開,人不能沒有交流”。
老茶館提供了免費且自在的天地,茶客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回饋。每到大年初一,“江南第一茶樓”會以獨特的元寶茶招待茶客,討個新春吉祥,老茶客也會紛紛掏出紅包,給老茶館發“壓歲錢”。紅包里的錢不一定多,更多是心意。
張德林在茶館里的老位子,是進門口的第一張木桌,有熟人進來,他便主動寒暄兩句。“阿三,好幾天沒看到你了,去哪玩了?”“老朱,身體還好伐,降溫了要當心?!卑⑷现炀烤故钦l,全名是啥,張德林其實并不清楚,茶客之間雖每日一同喝茶聊天,卻從不過問隱私,熟悉全靠刷臉。這種熟悉也會延伸到日常關心中。鐵打的茶館,流水的茶客,在老茶館喝了十幾年茶,73歲的張德林發現有太多熟悉的面孔消失在茶館里?!皝砗炔璧亩际抢先耍程煊腥送蝗痪妥吡耍请y免的。所以,如果有誰連著幾天不來茶館,大家都會去打聽情況,互相關心一下?!?/p>
楓涇古鎮老茶館的柜臺角落,倒扣著二三十只樣式各異的舊水杯,不少已落了厚厚一層灰。嚴榮安說,這都是茶客留下的杯子,原本是圖方便,后來卻越積越多。“不知道他們還來不來?!睋稳?,每次清理杯子,都像是跟一群茶客告別。
6時,天色漸亮,老茶館開始散場。陳秋雨走得最早,他急著去菜場買最新鮮的豬蹄,“買不到,老婆要生氣。明天一定多玩會兒”。蔡文新也向楊金大擺擺手,“明天3時半再來”。他離開的時候,茶館對面的旗袍店剛拉起卷簾門,在古鎮醒來之際,一場屬于老人們的盛會已經落幕。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