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排頭兵 打造引領區”綜述之六
浦東如何“繡”出城市治理“示范樣板”?
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是上海“2035規劃”提出的愿景目標。“人文”被放在了城市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在一個月前,占地1.3萬平方米的浦東美術館在寸土寸金的浦東小陸家嘴核心區開館。沒有建商務樓宇,而是投入重金在世界矚目的小陸家嘴尖端,預留了高水準的藝術空間,以實際行動再一次實踐“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理念和承諾。
伴隨著31年的開發開放,浦東正在成為更有人文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宜居宜業的、人人向往的“夢想之城”。
現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樣板,需要如何提升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在浦東引領區建設中,隨著更多的民生舉措加速落地,這片1210平方公里的區域正在開創人民城市建設的嶄新局面。
打造高品質文化空間,滿足市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
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前十年,人們說,浦東是文化沙漠,文化場館少、文化設施少、文化活動少。而如今,浦東加快規劃、建設、投用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文化空間,著力打造“世界會客廳”。
上海天文館已開館。浦東新區供圖
上海天文館、浦東美術館、世博大舞臺已正式開門迎客,參觀預約者絡繹不絕。上海圖書館東館、浦東足球場今年8月竣工驗收,即將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事實上,在這些“高大上”的文化設施之外,浦東還依托公共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平臺,打造了一批“小清新”的公共文化空間。
比如,“暖亭”共享生活空間,原是滬東街道老向東新村的老舊公廁。去年在調研走訪后,將“共享”概念引入老舊小區的改建。建成后的“暖亭”一樓是共享客廳和洗衣房,落地大窗能透進充裕的陽光,居民可以在此看書、聊天、議事;二樓則是共享廚房,共用廚房的居民都可以來此做飯。今年2月投入使用以來,“暖亭”已成為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成功范例。
再比如“月半灣”,位于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昌五小區,曾是一道冰冷的圍墻。后來通過公共空間大賽設計師的重新改造,將荒棄的外部圍墻改建為連廊通透的蘇式園林,現在居民可以在這里下棋會友、小聚敘舊、聊聊家事,孩子也可以在蜿蜒起伏的坡道上盡情奔跑,多種文化活動在此競相舉辦。如今的“月半灣”已經成為當地居民們“約伴玩”的首選地。
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體旅游局局長黃瑋表示,今年的公共空間創新設計大賽將建立千個公共文化空間的樣本庫,百名設計師的專業人才資源庫,把優秀的設計輸送到基層,為浦東所36個街鎮一對一打造36處美好空間,為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示范性、可復制的模式,充分發揮浦東引領作用。
精細化管理,讓城市從“治理”走向“智理”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到實處,就要牽住智能化這個“牛鼻子”,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創新。
在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有一塊頗為有名的大屏幕,跳動的畫面和數字實時顯示著浦東300萬個物聯感知設備傳回來的信息,能及時發現、解決城市中運行的問題。
浦東新區城運中心。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浦東“城市大腦”的載體和象征,如今它又有了新版本。今年4月8日,上海浦東“城市大腦”升級版首次上線,將原來的104個經濟治理場景、50個城市治理場景、11個社會治理場景,統一整合成10類57個治理場景。
通過浦東“城市大腦”通過視頻捕捉,發現金楊新村街道金楊一居737弄活動室旁的垃圾廂房外有被隨意丟棄的小包垃圾。平臺立即向金楊一居“派單”,小區“接單”后又迅速安排保潔員前去清理,5分鐘后整改后的照片就傳了回來。
這對浦東城市升級來說意味著什么? 這說明,浦東新區已率先構建了一個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統籌推進和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
“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是從人工低效管理向數字化高效管理轉變。”浦東新區城運中心主任王礌指出,浦東新區依托物聯網、視聯網等技術,擴大了智能發現、主動發現的應用范圍,強化了問題發現能力和閉環處置。
2021年起,浦東新區推動區級賦能平臺建設,通過分中心“AI視頻智慧感知平臺”“神經元智慧感知平臺”建設,匯聚各城運分中心的物聯、視聯等各類信息,積極推動感知能力由“分散”向“集中”、由“智能”向“智慧”轉變,將涉及城市運行的各類數據、系統集成到“一網統管”,真正實現數據匯集、系統整合、功能融合。
小事不出村居,把問題解決在基層
近年來,浦東各個街鎮的居村委都換上了新裝——“家門口”服務站。
作為浦東基層社會治理領域開展的重要實踐,“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推動管理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如今,“家門口”服務仍在持續細化,繡花般精細的基層治理正在成形。
這項工作2017年啟動試點;2018年完成體系構建,實現全區1300多個村居全覆蓋;2019年實現常態化運作,形成全市首個區級標準《家門口服務規范》;2020年推進提質增能,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浦東塘橋街道在峨海小區“50米視界”建立了第一道“家門口”服務點,把“小區門”這一居民每日出入的必經地。如今,這里已經變成了便民服務的集中地、各類信息的匯集地、展示文明的主陣地。
“‘家門口’服務站建設讓服務的根系扎到了居民家門口,而此次延伸服務點的推廣,則是根系在基層汲取養分后的又一次生長,將更加快捷、便利、親民的服務,延伸到離居民更近的地方。”塘橋街道相關負責人稱。
聚焦“辦公空間趨零化、服務空間最大化、服務項目標準化、服務標識統一化”,浦東把全區所有居委改造成“家門口”服務站,村委改造成“家門口”服務中心并設立“四站一室”,即黨群服務站、市民事項受理服務站、文化服務站、聯勤聯動站、村衛生室,推動居村干部下樓辦公、集中辦公、開門辦公,共享空間、共享工位、共享電腦,把騰出來的空間用于提供7大類服務事項,群眾不出村居可以在家門口辦理所有214項個人事項。
如今,浦東還在繼續深化,重點建設居村聯勤聯動站,把公安、城管、市場監管等力量下沉到居村并進行有效整合,發現問題后直接由居村調配條線資源進行處置,把問題解決在基層,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的感知力、管控力和處置力。
相關推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