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閘蟹口碑越來越好 松江蟹不出塘口就能賣掉
生態養殖嚴控品質和標準,大閘蟹口碑越來越好
松江蟹不出塘口就能賣掉
■本報記者 李成東
“今年的大閘蟹賣光了!”昨天,松江區小昆山鎮昆秀水產合作社負責人顧紅明欣喜地說。這樣的情況并非個案,今年,以黃浦江大閘蟹為品牌的松江蟹完全未受開捕晚、氣溫反常等因素影響,依舊受到市場熱捧,松江蟹養殖戶個個不愁賣,銷售已進入尾聲。
探究背后原因,顧紅明認為,多年來,產自松江的黃浦江大閘蟹憑借獨到的養殖技術,嚴控品質和標準,形成了“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增氧、顆粒飼料和鮮活餌料相結合”的河蟹生態養殖“松江模式”。在今年的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上,“最佳口感獎”9家獲獎單位中,“松江蟹”占三分之一。其中,兩家在小昆山鎮,一家在泖港鎮。“參加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第二年,我們就拿到金獎和最佳口感獎。”顧紅明覺得關鍵在于嚴格執行“松江模式”,舍得本錢下料、不偷懶,養“高規格”蟹、賣“高品質”蟹,“我們只喂魚蝦、螺螄等。”
大閘蟹養殖“松江模式”從率先示范、技術傳授,再到養殖戶操作落實,涉及蟹苗培育、扣蟹養殖、成蟹養殖、貯存運輸及銷售全流程,每個環節都有講究,養出的蟹個頭肥滿、回味鮮甜、黃膏油光,形成了鮮明的區域品牌力。
在松江,黃浦江源頭的泖水養育泖蟹有其歷史淵源。20世紀50、60年代,江南水鄉原生態河道肌理環境生長的黃浦江大閘蟹就是滬郊名產,也是當地老一輩人的美味記憶。但20世紀80年代,因河道修閘改道等原因,水環境受到影響,大閘蟹養殖萎縮停滯。2007年開始,在松江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支持下,松江水產專業合作社率先探索,憑借獨到的養殖技術,開啟了松江黃浦江大閘蟹“復原”之路。
2013年,轉型學養蟹的昆秀水產合作社另一位負責人潘雷明一邊小范圍嘗試養蟹,一邊操持老本行——養魚。數年來,潘雷明越來越感受到養蟹的甜頭,技術穩定,品質高,市場口碑越來越好,一傳十,十傳百,每年,所有的蟹不出塘口就能賣掉。
目前,黃浦江大閘蟹已擁有一條從供種、育苗、養殖到經營可追溯的閉環產業鏈。松江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說,通過科技人員“一對一”定點對有關水產專業合作社開展全程技術跟蹤指導,各養殖合作社克服了臺風暴雨、初秋氣溫偏高等不利因素,強化生產管理,自開捕以來,黃浦江大閘蟹“4公3母”(指每只公蟹重200克、母蟹重150克)大規格河蟹比例高達80%左右,“5公4母”(指每只公蟹重250克、母蟹重200克)比例也達40%。在黃浦江大閘蟹良好的產業基礎上,2019年,松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又開發了黃浦江大閘蟹“六月黃”養殖技術,使合作社增加了產量和經濟效益。(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